当前位置: 首页 > 法官风采 > 办案札记
小区测温容易起冲突,或许有理论依据?
作者:苏航  发布时间:2020-04-08 08:47:48 打印 字号: | |

 

读书这事,不能陷于凭空玄想,更需让一点灵光出入于翰墨与现实之间,以为验证。

试举一例。一个多月来,疫情防控是头等大事。但无论怎样日宣月讲,总有些人不当回事——不说那些严重的、妨害疫情防控的违法犯罪行为,就说进行封闭式管理的小区,有多少居民认为登记是无故刁难,测温是多此一举?有时呛呛急了,人家就甩出一句“我就住这,你凭什么管我”,细细咂摸,这话还真不全是无理取闹。不过,再往深想,这种小摩擦背后争的真是法权问题吗?冲突的核心,也许在于“支配关系”。

什么是支配

前一段有幸翻了一本小书,美国社会学家罗杰古尔德撰写的《意愿的冲撞:社会等级的歧义如何孕育冲突》。这本书从一个问题出发:更密切的关系,为什么会比相对疏远些的关系有更大可能产生冲突?在古尔德看来,这并非由于密切关系导致更多接触,从而为冲突提供了更庞大的社交基数,而是缘于模糊不清的“支配”问题。

什么是支配?在社会学里,支配是一个含混却重要的概念。韦伯对支配做了最经典的研究,他给出的支配定义也最具有典型性:支配是一种关系,“支配者所明示的意志乃是要用来影响他人的行动,而且实际上对被支配者的行动的确也产生了具有重要社会性意义的影响——被支配者就像把命令的内容当成了自己行动的准则”。

支配绝非“权力”一词的同义反复。它可以在酒会、演说厅、教室中上演。而支配者的地位通常并非来自上位规范授权,更常来源于经济地位、能力优势乃至社交关系。我们不妨想一想,上一次参加小组讨论时谁获得了主导位置,原因是什么?

冲突的发生

言归正传。在对冲突的发生进行解读时,古尔德使用了一组关键性概念工具,即对称关系和非对称关系。简单说,如果将社交中双方之间的角色称谓互换,对关系本身不会发生颠覆性影响,就是对称关系,比如朋友、同学和同事。在这些关系中的个体与其他人互为朋友、同学和同事。反之,父子、师生、领导与下属,就是典型的存在等级的非对称关系。

非对称关系为当事人赋予了特定的社会角色,换句话说,一旦身份确定了,支配关系也就自然产生了——我们都觉得应该听师长、听领导的。而在对称关系中,社会角色的理想型并不能为支配关系的界定提供支持。比如我们说朋友要宽容,同学要友爱,同事应互谅互助。这话当然不错,但它说的是应当通过退让避免或消弭冲突,并未给支配结构留出空间。

这有什么问题吗?当然有。比如朋友之间约饭。除了谁买单之外,重要事项就是时间、地点、吃什么。这些问题通常可以通过协商解决,但在有些时候,尤其在参与者众多的时候,则往往需要单方面的决断。决断实际上就是一时的支配,这就不能被“朋友”这个角色容纳。所以,如果一位朋友很认真地说“我说了算”,就可能引起尴尬,因为他诉诸了对称关系无法提供的支配,尽管是一种很弱的支配。如果“他说了算”成了习惯,健康的友谊就有动摇的危险。

社区防疫的摩擦

古尔德的理论,为社区防疫的摩擦提供了新的解释方法。虽然并不能做到严丝合缝,但测温登记时双方间的关系更类似于一种对称关系。在检查者使用请求性的语句时,被检者会认为这与他们间的社会关系相符——当然,这不意味着他一定会配合,因为对称关系暗示了他可随心行事。但是如果检查者试图施加命令,那么他就是在假定自己拥有非对称关系之下的支配地位。此时,被检者要么承认并服从,要么就决绝并抗拒。

更重要的是,承认会导致关系定型,也就是说在日后的交往中,双方更可能按照先例行事。无怪乎有些被检者表现得如此不情愿,因为在他们眼中,一次服从可能代表着长期的“低人一等”。有没有既配合又不至于将自己放在被支配者的办法呢?有,比如有的被检者试图凸显双方之间的熟悉程度,有的则使用戏谑打趣的语气,这些都是在进行合作时提醒对方,尽管你负有某种职责,但我们之间仍是对称关系。这不是本文核心,点到为止。

在笔者看来,《意愿的冲撞》的最后一点启示,是阅读的真正价值不在于了解一种理论,掌握一种知识,更在于打破局限。对于专业者来说,往往知道得越多,看到得越少。作为法律人,我们看事多从规范出发,有时就忽视了角色和关系。如其所是地看到这多彩的世界,用不同的工具将复杂的现实抽丝剥茧,也许是每位学人必务的命题。

 
责任编辑:范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