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中心 > 法院动态
“六一”儿童节,少年法庭法官在直播间里送上“法治大礼包”
  发布时间:2022-06-01 18:50:11 打印 字号: | |



6月1日上午10:00,北京海淀法院少年法庭负责人秦硕做客快手直播间,通过@中国法院网与@快手护苗连麦直播#看见中国少年法庭#,向大家介绍少年法庭情况及少年审判工作,结合审判工作经验和真实案例,提示未成年人身边潜在的危险与风险,从法律角度为广大家长提供家庭教育思路。直播过程中,大V嘉宾@小一姐姐在线提问,秦硕法官进行解答。


本次直播时长约60分钟,新浪微博@最高人民法院@人民法院报@北京海淀法院,视频号@人民法院报@北京海淀法院同步直播,快手平台播放量达127万,相关微博阅读量近7万次,互动反响热烈。


连麦嘉宾:


海淀法院少年法庭负责人 秦硕


知名大V  @小一姐姐



一、作为海淀法院少年法庭的负责人,请您向大家介绍下少年法庭建设情况和特点?

少年法庭是审理涉未成年人权益案件的专业化审判庭室。海淀法院少年法庭成立于1987年,是北京市第一批成立的少年法庭,在35年的探索创新过程中,我院少年法庭先行先试了很多有利于未成年人权益保护的做法和机制。在90年代初,创新使用的“U”字形法台,寓意张开的怀抱,也象征少年审判中对未成年人的“特殊、优先”保护原则,在彰显法律尊严的同时,体现法律的温度。


二、刚才您在介绍当中提到了少年审判,请您介绍下什么是少年审判,少年审判工作有哪些?

少年专业化审判之初,是以审理未成年人犯罪案件为主,我们的工作模式是“在帮教中司法”,以“教育、感化、挽救”为方针,解决未成年人犯罪之后的回归问题。2013年起,少年法庭开始实行涉未成年人刑事、民事综合审判,我们发现了未成年人偏差行为背后的深层教养问题。于是,我们立足于海淀区位特色和审判实践,创建“2+1+2”防护型少年审判“海淀模式”,即坚持“以审判为中心”,着眼区域特点,创新未成年人诉讼保护机制;前置“警示+预防”两项审前防御机制;后置“帮教+救助”两项判后保护机制,开启立体化保护格局。少年审判可以通过家庭环境、亲子沟通、朋辈交往等不同方面发现不利成长的因素,也要在未成年人出现触发行为后做出及时有效的帮扶工作。


海淀法院少年法庭目前兼顾审理涉未成年人犯罪、大学生犯罪、侵犯未成年人犯罪等刑事案件以及涉未成年人权益民事案件,审理了全国首例对未成年人适用“禁止令”案、本市首例校园周边“咸猪手”入刑案等一批典型刑事案件,以及本市首例民政部门申请撤销监护人资格案、本市首例亲生母亲申请撤销亲生父亲监护人资格案等一批典型民事案件。


三、您在从事少年审判工作中体会到少年审判与针对成年人的审判的不同之处在于?

通过调研海淀法院少年法庭五年来的审判工作,我们发现在涉少民事案件中,83.8%的案件为单亲家庭未成年人的抚养类纠纷;在未成年人犯罪案件中,87%的被告人来自单亲、继亲或动荡家庭。与针对成年人的审判不同,少年审判关注的重点不是偏差行为,而是未成年行为人及其偏差行为背后成因问题。少年审判不是一纸文书结案,而是要把走入法庭的孩子送回属于他的人生轨迹。


四、今年的6月1日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修订实施一周年的日子,新修订的未保法进一步强调了家庭教育的责任。您认为家长在家庭教育中常见的误区是什么?孩子在成长中易被家长忽视的细节需要注意?

新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将“家庭保护”列为“六大保护”之首。今年起施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家庭教育促进法》更是家庭教育由“家事”上升为“国事”。做好家庭教育,家长是第一责任人,但同样需要来自学校、政府、社会等多方支持。作为少年法庭的法官,我们发现了孩子身边存在很多风险与危险,特别希望通过各种普法活动,传递给家长,防患于未然。一些家长存在误区,例如“法治教育是学校的事情”、“学习成绩是第一位的,其他的事情我可以替他做好”、“孩子还小,不需要性教育”等等,但事实上规则意识的建立必须从小开始,未成年人保护绝不是私事,而是需要社会形成合力,给我们的孩子建立安全的成长环境,这其中家长的作用至关重要。


我们在一些案件里发现孩子已经出现了一些异常行为,但家长完全没有注意到,最终造成比较严重的后果。比如孩子突然少言寡语、拒绝群体活动、抵触上学等,这些异化的行为就是“求救信号”,如果家长忽视了,很可能导致事态进一步发展,小事拖大扩大。所以,家长要多关注、多交流、多引导,发现孩子的变化,做好保护工作。


父母是孩子们的第一位老师,在刚才的直播分享中,秦法官从法律的角度分享了家长朋友们应该怎么做?今天也邀请连麦了知名亲子教育达人小一姐姐向秦法官进行提问。



秦法官您好,都说家庭是孩子的第一所学校,作为父母,我们希望孩子们能健康快乐长大。在家庭教育中,作为家长,我们应该如何去学习这些法律,保护孩子的安全呢?想听听您的建议。

答:从未成年人保护角度出发,来自父母的保护是至关重要的。法律是基本的社会规则,体现在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作为家长,通过有关未成年人保护的普法宣教来获得相关法律知识是一种非常好的方式。通过真实案例发现问题,通过法律解析了解方法对策,通过参与不同类型的活动,和孩子一起感受法律如何运用。


现在的普法活动类型还是很丰富的,比如:司法机关的开放日,与未成年人保护有关的主题普法活动,学校、社区开展的法治课,针对家庭教育的读本等等,只要家长真正意识到通过法律保护孩子的重要性和实用性,就会主动发现学习法律的途径和方法。



为了树立孩子的安全意识,我会把防拐骗、防性侵等安全知识编成趣味安全手势舞教给女儿,也拍成视频分享到网络上,引发全国小朋友学习。那么,家长如何在日常生活当中培养孩子的自我保护意识呢,通过什么方式让孩子了解法律,用法律保护自己呢?

答:孩子安全意识的建立很重要的一环就是家庭教育,在之前的教育中对孩子的安全教育往往是不足的。我们认为,在教会孩子保护自己之前,父母一定要尽可能多的了解孩子身边的危险和风险在哪里,比如很简单的:井盖不能踩、12岁以下不能骑共享单车等等,只有成年人学习、了解法律常识,才能教育孩子如何保护自己。学习法律其实和学习其他知识是一样的,建立法治思维也要从小开始,才能让孩子慢慢学会遇到陌生人的搭讪时能够识别对方是善意的还是恶意的,什么样的地方不能去,应该结交什么样朋友等等自我保护方法。孩子需要全方面成长,要给他们健全的人格和积极的生活方式,这些生活习惯、社会规则都与法律息息相关。孩子发现问题后,如果超出了父母了解的范围,我们可以和孩子一起积极的寻找法律中的答案,这也是一种探索的过程,是家长与孩子一起成长的好方法。


非常感谢小一姐姐和提问和秦硕法官的解答和建议。最后,请秦法官从法律的角度介绍新修订的《未成年人保护法》《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以及《中华人民共和国家庭教育促进法》的重要意义。

2020年到2021年,全国人大常委会相继修订通过了《未成年人保护法》《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颁布了《家庭教育促进法》,这三部针对未成年人成长、教育、保护的专门法律,赋予了家长、学校、社会明确的法律责任和义务。它们相互支撑、各有侧重、共同作用,构成了我国未成年人保护的基本法律框架。我们建议家长都要认真了解和学习,这对于保护我们孩子至关重要,只有了解了法律保护的内容,才能提高自身保护的能力,才能发现问题的症结,正确找到处理方法。

 
责任编辑:范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