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中心 > 图片新闻
走过40万里路,高山大川、田间地头……信访人在哪儿,他就去哪儿
  发布时间:2022-07-04 13:56:25 打印 字号: | |

工作10余年

他去过全国200多个市县

走访行程20余万公里

接访上万人次

化解上千起“骨头”案件


田间地头、坊间炕头

信访人在哪里

脚步就跟到哪里

他用“法亦有情”的钥匙

打开上访人的一把把“心锁”


他坚持法理情交融

在实践中创立

“一二三四多”信访工作法

司法救助“四体”工作法

被中央政法委称作

“降访十八掌”


他就是

北京市海淀区人民法院

综合审判庭负责人

王志勇



走近群众 化解信访“心结”

“由于信访案件的特殊性,大多时候我不能端坐在法庭里,而是深入基层走村入户。”王志勇表示,为了解案情和信访人的真正诉求,高山大川、田间地头,信访人在哪儿,我就去哪儿。

信访人老赵固执地反复起诉女儿索要赡养费,虽然法院支持他的诉求,但他就是不满意,信访十多年。王志勇接手这个案子后,发现其女儿愿意给赡养费,却不愿去见老赵。

于是,王志勇决定找住在河北农村的老赵聊聊。然而,王志勇一连去了两次都找不到人。第三次来到他家门口,苦等了3个多小时还是没人开门,无奈之下,王志勇爬上了墙头,伸着脖子向里面喊“老赵、老赵……”没想到,老赵居然在家,步履蹒跚地把王志勇迎进了门。

原来,女儿小娜在北京开公司,但和老赵关系一直不好,不仅不来看他,还把他送进精神病医院住了半年。聊天的过程中,王志勇意识到,老赵诉讼和信访的目的不是赡养费,而是希望女儿“常回家看看”。了解到这一点,王志勇表示:“下次,一定带您闺女一起来。”

临走时,老赵突然抄起一根长木棍“咣咣咣”打下十几个大柿子,一把塞给王志勇,说:“拿上尝尝。”

回到北京后,王志勇再次找到小娜,给她看了在老赵家拍的视频,看到破败的院子和年迈的父亲,小娜半天没说话。这时,王志勇拎出了老赵送的柿子,说:“这是您老爸让我带给您的……”

两周后,王志勇第四次来到老赵家,这回,同行的还有小娜……几年过去了,老赵在女儿为他买的新房里安度晚年,再也没有上访,女儿的公司也已成功上市。

“脚下沾有多少泥土,心中就沉淀多少真情。”海淀法院综合审判庭的案件涉及全国各地,有这些案件的地方,也都有王志勇的脚印。十多年间,王志勇磨破了好几双皮鞋,他不仅走到了群众身边,更走进了群众心间。王志勇理解群众的急难愁盼,这种感同身受,总能为他的脚步指引方向。


将心比心 以心换心

一位家住四川万源的老人,女儿到北京打工不幸被人杀害,行凶者被判刑,有关责任人被判赔偿老人一家120余万,但只执行到1000余元,于是老人开始了上访之路。拿到这个案件,王志勇判断老人的情况符合司法救助的标准,决定到老人家中走访。

当时,北京到四川万源只有一趟绿皮火车,王志勇坐了20个小时的火车到达万源,又和当地法院借了车,冒雨开了4个多小时路程到达老人位于山村的家里。在实际了解老人的情况后,王志勇返回县城。王志勇感慨地表示:“我们到大山里走访一次就付出了很多汗水,那老百姓花费金钱、不远万里焦灼地来回奔走,其中的艰辛可想而知。”

第二天,王志勇准备回京,在火车站进站口看到了这位年近七旬的老人。原来,老人是来为他送行的,老人表示:“我就是想再看你一眼。”“老人不知道我坐哪班火车,我不敢想老人在这已经等了多久……”王志勇感动万分,他觉得自己只是做了一个法官应该做的事,没想到群众竟给他这般情深义重的回馈。


做敢担当勇创新的“工匠”


信访法官亲自办理案件,在外人看来有点“自讨苦吃”,但王志勇却乐在其中,“干一行爱一行,信访法官不仅满足于经验丰富、手艺娴熟,还得要有勇于探索、善于创新的‘工匠’精神。”

王志勇在信访工作实践中大胆创立了信访“专办制”的全新模式,即信访案件由信访工作部门主动承担起案件的复查、化解、救助、终结等实质性工作。以“专办制”为核心,王志勇总结创立了以“一种精神、两个理念、三项原则、四步技巧、多种方法”为主要内容的“一二三四多”信访工作法,以“用脚走访调查、用脑研判创建、用手扶危济困、用心关爱温暖”为主要内容的司法救助“四体”工作法,其方法被中央政法委称作“降访十八掌”。

王志勇也先后荣获“全国法院先进个人”“全国法院国家赔偿审判与司法救助工作先进个人”、最高法院“涉诉信访先进个人”等荣誉称号,并作为全国法院系统唯一荣获“全国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先进工作者”的个人,在人民大会堂受到习近平总书记的亲切接见。

上千起“骨头”案件,上万人次的接访,足迹涉及全国200余市县,20余万公里的行程……这些数字背后,是一路坎坷、满身尘埃的风雨兼程,更是王志勇的成长之路,“让公平更有深度,让正义更有硬度,让司法更有温度,这是我的职责,更是一名人民法官永恒的使命!”王志勇如是说。


 
来源:北京政法公众号
责任编辑:范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