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法官风采 > 法官出镜
张璇:且行且思且悟且进
  发布时间:2021-11-18 09:33:20 打印 字号: | |


审结知识产权案件2000余件

审理多个疑难复杂知产案件

撰写全国优秀信息

蝉联学术讨论会一等奖

裁判文书入选全市百优

荣获知产审判业务标兵第一名

她就是

海淀法院首届审判业务专家

张璇

 

1请您简要介绍一下在海淀法院的经历,都办过哪些类型的案件?


我是2009年入院的,先后在民二庭、立案庭、研究室和民五庭(知识产权审判庭)工作;办理过民事、商事和知产类案件。

 

2从法官的角度来说,您希望拥有一位怎样的法官助理做助手?他需要具备哪些素质?

我认为一位合格的法官助理应该做到这么几点:

一、具备学习精神,法院一线的工作很琐碎,既有程序性、事务性的事项,也有涉及法律理解和适用的实体问题,如果缺乏主动的学习,就会缺少输入,无法较好地输出而做好司法辅助工作。无论是法官还是助理,都应该有学习的精神和习惯,这种学习,既有知识性的学习,比如基础理论和法律法规的学习;也包括向经验学习,比如向法官学习如何与当事人沟通,如何把控庭审节奏等等。

二、培养思考能力,无论是民商事案件,或者是知产案件,其实没有大小案或好坏案的区分,我们往往缺乏的是思考和讨论的意愿,如果法官助理能提醒自己常思考,增加发现案件或工作中的问题或困惑的敏感性,并能和法官或其他同事进行开放性和有效的讨论,无论是对业务水平还是调宣能力,都会有比较大的促进作用。

三、提升统筹能力,基层法院繁重的案件压力要求法官助理充分发挥好司法辅助功能,法官助理需要在很多工作上为法官“查缺补漏”,比如校对判决时发现的文字性甚至是法律适用上的错误,再如审判管理上应当定期对在审案件的审限等重要事项进行梳理并进行提示。法官助理最好能有计划和统筹各项辅助工作的能力,才能协助法官让整个审判团队高效地运转。

 

3在案件审理中,有时会发生当事人情绪激动的情况,您有什么庭审控制小窍门吗?面对庭审中的突发情况,您有什么处理原则吗?

每一个一线法官都难免碰到当事人情绪激动的时候,我个人认为,一方面要在案件之初和当事人接触时就有所预判,针对不同类型当事人的性格和诉求做好沟通。负面情绪其实是会相互影响的,很多时候当事人有情绪是我们先给他们传达了负面情绪所导致的,所以从源头上预防很重要,多一点理解,多几分释明,多几次交流,就能很大程度上化解当事人的情绪。另一方面,我们无法控制其他人的情绪,所以即便事先做了很多工作,当事人还是有可能情绪激动甚至出言不逊。在这种情况下,法官也不需要激动甚至是动怒,只有自己先平静和沉稳下来,才有能力在这种突发情况下想清楚如何回应,如何处理。

 

4如何写好裁判文书?一份优秀的裁判文书应该具备哪些要素?

我自己也一直在思考这个问题,这三年来,通过自己的练习,和前辈的交流,以及研究其他法官的优秀裁判文书等等方式来不断调整自己撰写文书的思路。一份好的裁判文书,我想应该有这么几点要素:一是应该有正确的方向,这是基础,办理案件获得法律效果、政治效果和社会效果的统一。比如,知产案件可能涉及国家的对外贸易政策,甚至是外交关系,处理这类重大敏感案件就应该有大局观。二是呈现清晰的逻辑,作为适用法律的文书,清楚的说理和严谨的论证是裁判文书的基本要求。在梳理和归纳案件事实时可以把案件争议要点总结出来,并且在后续论证时不断地正面、反面地论证。三是使用简洁的语言,裁判文书不是文学作品,而是向当事人传达司法意见的媒介,如果当事人理解起来很费劲也就起不到很好的社会引导作用。四是反复研读和修改,对于一些重大疑难案件,写完文书后自己要多阅读几遍,每读一遍,都会发现可修改或完善之处,在撰写完初稿后多和其他法官进行交流,通过讨论获取不同角度的观点,对夯实文书论证部分有很好的促进。

 

5作为一名有过立案庭、研究室、审判庭工作经验的审判业务专家,对每项工作有什么感受?每次转型如何快速适应?

工作十一年期间,我待过四个部门,每一个部门都各有特色,每一项工作也都不一样,但每一点工作经历对我的成长都非常重要,是它们帮助我成为今天的我,我很感激。立案庭的经历从案件的广度上增长了我的见识;研究室的经历锻炼了我的思考、写作和沟通的能力;审判庭的工作则让我精进了业务,让我有机会使手中的法“活”起来。

我想特别说一下在知产庭三年多的审判经历,知产领域立法相较于其他领域有更多解释的空间,这让年轻法官有更多思考和参与讨论的机会;知产案件所涉的新技术、新商业模式等交叉问题,也让知产法官有更多了解和研究交叉领域知识的机会,拓宽他们的审判视野。实际上在每一次调离时,我也会有害怕的情绪,人总是更愿意做自己擅长和熟悉的事,对于未来的不确定性会产生恐惧。但不用惧怕这种恐惧,接纳它,与它相处更加重要。接纳后,就是始终保持成长型思维,任何岗位或工作内容本身没有好坏的分别,不要太执着,觉得我必须在哪才能发光发热,我必须办哪种类型案件才能出彩。无论从事一线还是二线工作,无论办理哪种类型的案件,只要足够开放和用心,就会发现处处有值得学习的榜样,处处有值得研究的问题。有了成长型思维和心态后,到了新部门,就做那应该做的、正确的事。所以,“转型”不容易,但也没那么复杂和困难。

 

6您认为调研宣传与从事审判工作之间会有冲突吗?您对调研宣传工作有怎样的经验分享呢?

审判和调宣始终是不能分离的,前者是基础和源头,后者则是对前者的升华。二者不但没有冲突,反而是互相促进的作用。所以我们应该正确地看待审判和调宣之间的关系,尤其是法官助理们,千万不要觉得调宣是浪费时间的事。在你工作十几年后,就会慢慢发现调宣带给你的一定是利大于弊。当然,我们现在的审判工作任务很重,大家同时要兼顾调宣工作确实有一定的压力,不过我们可以通过一些小的技巧来做好调宣工作:一是多参与,多合作。院里或庭里每年都会有调研课题,这是很好的调宣机会,而且这种集体性的课堂一般有比较明确的分工,大家一起讨论和完成,既可以拓展思维的维度,也可以分担一定的工作量;每年的学术论文写作也是如此。二是多记录,多动笔。我们的审判工作中有太多值得思考的问题了,比如很多民事诉讼程序的问题,是民诉法或解释都没有现成答案的,这些都是很好的应用法学写作主题;如果我们随时记录下来问题,就不怕暂时没时间写而忘了。当然,记录之后要多动笔,并不一定要长篇大论,一篇经过认真思考和仔细雕琢的小文章,也是很好的调研成果。

 

7当前,法律法规更新很快,新类型案件又不断涌现,容易出现知识盲区,您对于快速掌握新知识有什么好的建议吗?

对于新知识,我自己在工作中有这么几个获取的途径:一是向当事人学习。通常来说,当事人会比法官更加了解个案背景和相关知识,我自己觉得这是最快速了解案件所涉新知识的途径之一。当然,要注意向双方当事人了解,才能获得更加全面和可靠的信息。二是向书本学习。一方面是学习方法论等法理,以及所涉领域的基础概念和体系等知识。很多看似涉及新问题的案子,归根到底是基础概念的延伸,现在很多人习惯于向朋友圈学习,但这类文章或信息往往是碎片化,缺乏系统性的,我觉得这种途径只能是个引子,而不能完全依赖它。三是向身边人学习,身边人包括同事、家人和朋友。比如说,我在办理涉及网络游戏或者是娱乐应用的案件时,由于自己对这些领域不甚了解,就会找庭里游戏玩得好的,了解饭圈的同事了解相关的背景知识和行业发展的动态。

 

8作为审判业务专家,对于院里有志于成为审判业务专家的年轻人们,您有什么样的寄语?

和院里很多资深法官相比,我的“审龄”还很短,经验也不足。能在海法这个大集体中获得这么多学习和提升的机会,我觉得自己非常幸运。在这里我想把“要努力,要热爱”这句话分享给院里的年轻同事,努力和热爱都是内在驱动力,由内而外,才会让你更清楚自己想要什么,想往哪里走。

 

 
责任编辑:范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