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法官风采 > 办案札记
王志勇:植根人民 投身实践,践行初心 不负韶华
作者:王圣淼  发布时间:2021-08-07 14:03:59 打印 字号: | |



王志勇 海淀法院综合审判庭负责人

全国先进工作者 

全国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先进工作者

全国法院先进个人

全国法院国家赔偿审判与司法救助工作先进个人

北京市优秀共产党员

 

寻找初心、认清使命”到“践行初心、不负使命”

我生长在一个革命家庭,小的时候,便一直对党心怀向往。

大四那年,我光荣加入中国共产党。那时的我,和众多大学生一样,相信加入党组织,是对个人能力的肯定,党员身份是“优秀青年”必备的人生标签。

今年,我迎来了党员生命中的“成人礼”,党龄满了18年。我也在海淀法院工作了十五个年头,在涉诉信访岗位工作了整整十一年!人们常说“十年磨一剑”,我并非宝剑,但十几年来的风雨冲刷、坎坷磨砺,让我这块锈钝的“生铁”也渐渐显现出金属的光泽。

初到法院,埋头在堆积如山的卷宗里,沉浸在浩如烟海的法条中,专业日渐精深,却也经常来不及回想为什么要入党。直到2010年初,我来到信访办工作,这绝对算是一个“非主流”的部门,处理的都是穷尽了所有诉讼程序,但当事人依然要求法院解决诉求的“骨头案”,经常会遇到情绪激动的信访人。这些促成了我的成长蜕变,让我找到了作为共产党员和人民法官应有的初心使命。

十年前的我,大胆尝试将“转办制”变为“专办制”,不再做“第二传达室”,而是直面问题,亲自办案。当一起起几年、十几年甚至几十年的纠纷得以化解,我从信访群众感激的目光中获得了成就感和获得感。那些原本只存在于文件和书本中的理论和理想渐渐具体、清晰起来。

 

寻找“初心”的远行开始了

这里的“远行”并不只是个诗意的形容,是用双脚实实在在的走访。涉诉信访工作解决的不仅是裁判如何“落地”,更是如何“入心”的问题,而“入心”的前提是“知心”。

只有真正深入基层、深入群众,才能掌握案件的第一手材料,从而查明案情及其背景情况;才能体会当事人的生活甘苦和心路历程,从而理解其所思、所为的原因;才能传递诚意,拉近与人民群众的距离,取得信访人的理解和信任,打通交流渠道,找到化解矛盾、纾解心结的方法。

将“接访”变“走访”,我不仅将其作为办理涉诉信访案件的原则之一,进而将“走访”引入后来承办的国家司法救助案件,成为我创立的司法救助“四体”工作法的重要组成部分。综合审判庭成立后,我又将主动走访调查的理念贯彻到审判监督案件中,让申诉再审案件真正做到“事实清楚、证据确凿、再审终审、定纷止争”。

这一“走”便是整整十年,我不仅走遍京城的城区郊区、小胡同、城中村,足迹更遍及全国近30个省级行政区的180多个市县。高山大川、草原戈壁、田间地头、坊间炕头……诉讼群众在哪,我就在哪。

2019年,我的走访里程就将近4万公里,相当于绕地球赤道一周。深入基层、深入群众的“远行”,不仅助我办结案件、化解矛盾,帮扶群众,也成为最宝贵的成长课堂。

 

我重新审视、思考了中国的法律体系和司法理念理论

一年夏天,为了查清一个农民工讨薪串案的真实情况,我4天3夜穿越5个省,走访了10几个区县乡村,寻找到了21个农民工。

当我在雨后在泥泞的乡间小路、在烈日炙烤下的路边工地、在充斥着汗臭烟味40摄氏度高温的拥挤工棚,向农民工调查情况;当我了解到农民工兄弟在外打工从来只是凭着老乡间的信任和口头约定,甚至带他们出来的小工头与发包方也从来没有书面合同;当四十多岁的糙汉子对我说“工头用自己的钱为我们垫付工资,我们只知道要他起诉讨回工钱,否则就不算个人。如果这是虚假诉讼,我宁可把钱还给工头”以后,把头转向一边流泪的时候……

我突然觉得,这时候讲“合同的相对性”“举证责任”“法律关系消灭”,显得多么苍白无力又不合时宜!普法宣传任重道远,但人民的法律要为 “最广大的基层群众”服务。我真正懂得了为何“司法为民、公正司法”是人民法官初心使命,懂得了“努力让人民群众在每个司法案件中感受到公平正义”的真正含义。

 

我更加深入地观察、把握人性,也是帮助我反思、磨砺、领悟、洞穿人生难得的修行

信访工作更像一把解剖刀、一部显微镜,可以割开包裹在人性外的伪装和面具,使我深入洞悉到那些隐藏起来的执着或懦弱的复杂人性,一段段浸满悲凉和辛酸的血泪人生。在调查走访中,我深入到信访人的生活地域、物质和人文环境,给自己带来很多直观、鲜活、与众不同的感受。

这些感受或新奇、或震撼,令人深思、发人深省,成为宝贵的人生财富。以他人的人生为鉴,我得以审视、反省自我,不再为眼前的利益得失斤斤计较;不再为当下的坎坷挫折垂头丧气;不为无谓的诱惑纷扰迷失方向。我学会了换位思考、将心比心,学会了悲悯与感恩。我们是在“渡人”,也是在“渡己”。

 

我看到了多面、立体、丰满的中国,更加全面、深刻地认识国情,特别是基层、底层社会的状况

海淀法院是首都的基层法院,案件却涉及到全国各地。工作性质决定了我面对的绝大多数都是基层,甚至是社会底层的群众。身为一名80后,我体会到了在零下20度的黑龙江农村土坯房中不舍得取暖是什么滋味,感受到了四川大凉山、大巴山深处的“蜀道之难”……


 “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行万里路不如阅人无数”。几十万公里的路程虽然磨穿了好几双皮鞋,数千名诉讼信访群众虽然让我得上了慢性咽炎,却也让我眼界足够开阔、头脑相当灵活、内心格外充实,底气特别充足!

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说:“脚踏在大地上,置身于人民群众中,会使人感到非常踏实,很有力量。”

 

我更加热爱美丽的祖国,热爱勤劳善良的人民,更加发自内心地拥护伟大的共产党

十多年来,我亲身感受到在党的领导下国家越来越富强、人民生活越来越好,而我也愈发对以“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为使命的伟大的党,产生了由衷的热爱与信仰。这也正应了习近平总书记说过的:“脚下沾有多少泥土,心中就积淀多少深情。”

从小被教育要爱党、爱国、爱人民,当时只觉本该如此,但不知为何如此。现如今,我认识到那时的认识是正确的,我重新发现了可贵的“初心”。这其实就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所说的“认识螺旋上升”的原理,这种认识的飞跃并非来自书本,而来自于群众的真情实感,实践的点点滴滴。

2019年春天,我坐了20多个小时的绿皮火车和8个小时的汽车,冒着山雨到四川万源大山深处的一位司法救助申请人家中走访。

当我第二天准备离开时,却发现这位年近七十的老人居然在火车站为我送行!他并不知道我坐哪班火车,我也不知道他等了多久。

老人拉着我的手用浓重的四川口音反复说:“我没有什么表达,就是想再看你们一眼,祝你们一路平安,太感谢你们了!”旁边的清洁工大姐以为是爷爷送孙儿上大学,老人对旁边的人大声说:“他们是从北京法院来的法官,他们是和习主席在一起的,他们是习主席培养的好干部,是国家栋梁……”

没有人教老人说这些,这就是发生在我身上真真切切的一幕!事情过去了许久,每次回想起来仍历历在目,让我不禁热泪盈眶。

我们只是做了职责之事,就得到群众的感激爱戴!为这么好的人民,履行崇高的使命,我们还有什么理由不去更好地“为人民服务”?

每次走访,都是一堂鲜活生动的群众路线教育课,一次真正入脑入心的“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作为一名人民法官、一名共产党员,我们的一言一行也并非只代表自己,更代表了法院、国家、党的形象!

今年七月一日,我在天安门广场聆听了总书记讲话,感到无上荣光,格外振奋。把实事办好,把好事办实,把党的关怀和温暖送到每一个困难群众身边,让全中国人民都能过上幸福生活,就是对建党百年初心使命最有力的坚守和践行。       

我热爱工作,感谢信访事业,更感恩这些年走过的山山水水,访过的百姓乡亲,愈发觉得在新时代实现自我、建功立业,不能躲在象牙塔中空想,也不能坐在办公室里夸夸其谈。实践是最大的课堂,人民是最好的老师!让我们践行初心使命、不负韶华青春。

 
责任编辑:范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