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志富
北京法院“立案(速裁)业务标兵”,海淀法院立案庭(诉讼服务中心)副庭长
张志富是一个典型的“80后”,生在红旗下,长在春风里,融入血脉的,是爱党爱国的热情,始终牢记的是为民服务的宗旨,不断磨砺的是拼搏奋斗的志气。2009年入党,2010年工作,在海淀法院先后从事刑事、民事审判、立案等工作,沉稳务实、敢想敢做,多次获评海淀法院调研、信息、宣传工作先进个人,优秀党务工作者等称号,并荣立个人三等功。2019年,在北京法院第五届司法业务技能比赛中,张志富荣获“立案(速裁)业务标兵”称号。
今天,与您分享他的故事。
我的入党故事
“我从小在河北农村长大,父亲和伯父都是党员,都当过兵。大概是我四五岁的时候吧,漳河发大水,村里组织抽调人员去抗洪抢险,印象中村里所有的叔叔伯伯们都去了,村主任带着大伙儿出发时就说了六个字:共产党员先上。那是我第一次听到‘共产党员’这个称号。”
虽然当时不懂共产党员是什么意思,但看着他们面对冲在最前面什么都不怕的样子,年幼的张志富隐约觉得,共产党员是很厉害、很勇敢的人。后来年岁渐长,张志富渐渐从父亲和伯父身上,懂得了什么是“共产党员”:乡亲们有困难,父亲不说二话能帮就帮,邻里间有矛盾,担任村干部的伯父走家入户全力调和……
“那时候,村里人生活都不富裕,我小时候甚至连电视都没看过,接触最多的就是亲人朋友,而父亲和伯父用一言一行,为我树立了榜样。”上大学后,张志富毫不犹豫递交了入党申请书,2009年,张志富加入中国共产党,成为一名学生党员。
我是共产党员
2010年,张志富研究生毕业后考入了海淀法院,学刑法的他被分配到当时的刑二庭做法官助理。“我的师父第一次见面,就送了我一个‘大礼包’:她指着墙角的卷柜告诉我,那里有21个案子,3周后要开庭,让我全权安排,不会再问。”还没回过神,师父已经忙去了,他只好去柜子里把卷都翻出来,边干边问,边学边记。
2周后,就在他觉得终于有点明白勉强能完成任务时,师父又送来了“大礼包”:还是21个案子,2周后开庭。这样的“见面礼”,让张志富迅速完成了身份转变,很快适应了法院的工作节奏和内容。
“中国共产党从一艘红船起步,领导中国人民从一穷二白走向伟大复兴,都是一步步摸索出来的。我是党员,在困难面前也决不能退缩,而是要想办法去学习、去适应,这样才能站得稳、走得远。”
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突袭,张志富和所有党员一样,在坚守岗位的同时下沉社区助力防疫。“这一次,我真切地体会到了党强大的组织力、凝聚力以及共产党员不计个人得失的奉献、牺牲精神。我们综合国力不是最强的,但毫无疑问,在抗疫这件事情上,我们是最成功的。在疫情最严重的时候,无数共产党员站了出来,在看到看不到的地方,负重前行无所畏惧,一起战胜了病毒。”
“我也亲眼看到,身边的同事为了保证立案工作不受影响,在初期物资缺乏的情况下,仅靠一双一次性手套作防护,每天收取、查看一摞摞邮寄立案的材料。我作为其中的一员,不管做什么,都是应该的。”
我是人民法官
2013年,张志富成为了助理审判员,调到了东升法庭。从助理到法官,他迈出了职业生涯中的一大步,却也面临着更加艰巨的挑战:刑事审判和民事审判,诉讼程序、审判思路和工作方法都有很大区别。
“当时有点慌张,毕竟之前没有从事过民事审判,但我很快冷静了下来。比起3年前,我有了一定的工作经验,更重要的是,我知道了从哪里开始学、学什么,所以几个月之后就基本摸清了门路。”
就在他准备放手去做的时候,工作岗位再次调整,这一次,他要去的是立案庭。当时立案庭人手比较紧张,又赶上几个同事休产假,而他作为男同志,一来就去了窗口,负责行政立案和案件审查。“从刑事审判到民事审判,再到行政立案,这样的跨度挑战确实很大,但作为党员,在工作需要时我不能讲条件找退路,要像小时候抗洪冲在最前面的叔叔伯伯们一样,去面对、去冲锋。”
在立案窗口的几年里,张志富接待过很多当事人、处理过各种复杂棘手的问题,接待能力、业务能力得到了极大提升。2019年,在北京法院第五届司法业务技能比赛中,张志富荣获“立案(速裁)业务标兵”称号。
面对成绩,他说,临危不乱的背后是训练有素,他已经在长期的一线窗口工作中得到了充分锻炼,有海淀法院和立案庭做后盾,他不惧怕任何挑战。
立案(速裁)业务标兵
立案窗口是法院审判流程的第一道关口,除了承担立案职能外,还有很多“隐形”职能。来法院的老百姓很多不知道法院内部的职能分工,往往是见着工作人员就急切地表达自己的诉求。
对此,张志富说:
我是法官,面对当事人的不明白、不了解,不能因为这不是我的工作范畴而斤斤计较或一味抱怨,而是要去想办法解决问题,为群众办实事,真正做到司法为民。立案庭依托海淀法院区位优势,发挥大学生法律援助组织的作用,积极搭建平台、组织沟通,这样既满足了当事人的法律咨询需求,提高了窗口立案效率,大学生实践能力也得到了锻炼,实现了“三赢”。
心向大海,仰望星空
之后的几年,虽然一直在立案庭,但案件管辖规定在不断调整,立案庭的职能在不断增加,张志富的学习也从未间断过。2017年中层副职竞岗时,张志富用12个字概括他的工作思路:干什么,会什么,用什么,学什么。
在他看来,日常学习要认真、主动,坚持理论学习,以党的科学理论指导实践推动工作,对业务知识要有全面、深刻的领会和把握,对新问题要及时研究、深入思考、勤于写作。
“写作不是文字的堆砌,而是思考的凝练。我习惯通过写东西来总结自己的一些经验、想法,现在作为副庭长主管调宣工作,也经常鼓励助理们多思考多动笔,去发现问题、提出建议,这样我们的工作就不是日复一日的简单重复和循环,而是有意义、有进步的。要善于在平凡的工作中创造不凡,在脚踏实地的同时,心向大海、仰望星空。”
今年是建党100周年,随着党史学习教育的不断推进,张志富有了更深的体会。
最近,电影《长津湖》正在热映,张志富还查看了抗美援朝战争中长津湖战役的详细介绍,吃不饱穿不暖的志愿军面对武器装备精良的美军,每个人都是一个堡垒,在各自阵地上寸步不退,形成阻击敌人的强大合力,最终扭转战争大局。
他在观影后深有感触:“如今,我们的每个党支部、党小组、党员,都像是战场的那个点,只要我们都守好自己的阵地,做好手里的每一件事,我相信,我们的点滴努力最终将会铺就蔚然壮观的法治前行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