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中心 > 法院动态
海淀区人大常委会赴海淀法院视察未成年人审判工作并召开座谈会
作者:文 秦婧然、图 李森 许鹏  发布时间:2022-03-26 18:28:05 打印 字号: | |


3月24日上午,海淀区人大常委会组织开展未成年人审判与检察工作视察并召开座谈会。区人大常委会主任刘长利,副主任吴宝华、李卫华,区法院党组书记、院长邵明艳,区检察院党组书记、检察长刘惠,区人大常委会部分组成人员,区人大法制委员会委员等参加活动。



与会人员实地视察海淀法院

少年法庭和少年审判多功能室

多年来

海淀法院少年法庭始终坚持

“教育、感化、挽救”的工作方针

注重审判与帮教并重

打造少年审判“海淀模式”

 全国首创U字型法台

犹如一双拥抱起来的手

守护着未成年人的健康成长


海淀法院结合未成年人身心特点

打造集开庭、亲情会见、心理疏导、

私密性谈话、困境儿童紧急托管

于一体的少年审判多功能室



与会人员前往大法庭

旁听一起刑事案件线上庭审

该案被告人原是高校大学生

在学校宿舍内

盗窃同学的金项链一条

案发后被告人主动投案

如实供述犯罪事实、认罪认罚

被告人家属代其退还相应款项

与被害人达成赔偿谅解


 

根据海淀法院少年法庭的收案范围

此案由少年法庭审理

庭审中

对被告人进行了法庭教育

被告人表示将认真反思 努力学习

回报母亲的养育和社会的关怀



庭审结束后,在区人大常委会副主任李卫华主持下,与会人员参加了区人大常委会视察未成年人检察与审判工作座谈会。

 

大家先观看了海淀法院视频汇报片《星火相传来时路》。

 


会上,海淀法院党组成员、副院长贾柏岩汇报了海淀法院未成年人审判工作情况。他指出,长期以来,在市委、区委的坚强领导、在市、区两级人大的监督支持下,海淀法院高度重视少年审判工作,不断探索和创新少年审判新思路,打造了极具特色的少年审判“海淀模式”:一是坚持少年审判专业化发展方向,完善机构设置,强化队伍建设,不断加强少年法庭组织建设;二是落实“特殊、优先保护”原则,持续创新少年审判工作模式,坚持以审判为中心,加强对未成年人合法权益的综合保护,坚持探索创新特色延伸工作,打造未成年人权益立体保护格局;三是坚持审研学协同发力,以案例发布为契机,以研讨交流为依托,以研究基地为枢纽,不断完善未成年人司法保护制度。

 

在座谈交流环节,与会人员结合视察感受及工作情况报告展开讨论,提出意见和建议。


王志强(区人大法制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北京百瑞律师事务所主任)

今天的旁听和参观,我感到即沉重又欣慰。欣慰在于今天参观的少年法庭、谈话室的布置,包括庭审都让我感受到了温暖,尤其是法庭墙上的“教育、感化、挽救”,体现了未成年人审判的司法理念和态度,这一点在工作报告中也有充分体现。今天旁听案件中的被告人也让我感到惋惜,在此也呼吁全社会更加关注困难家庭和特殊家庭的孩子的成长。此外,法治进校园对于未成年人法治意识的培养也非常重要,要进一步加大校园普法力度,关注未成年人的心理健康和法治意识。

王成(区人大常委会组成人员、区人大法制委员会委员,北京大学法学院教授、总法律顾问)

少年审判是海淀区的一个品牌,海淀法院有法官妈妈尚秀云、秦硕法官,这样专业化的审判团队能够让品牌更加发扬光大。未成年人犯罪往往是很多因素综合导致,家庭、学校、社会、环境对未成年人的行为都有影响,挽救未成年人是全社会的责任,向未成年人展示真实案例可以起到一定警示作用。此外,在未成年人审判中,既要考虑对被告人的挽救,也要更多的关注真正的受害人,考虑对受害人进行救助。

王勇禄(区人大常委会组成人员、区人大法制委员会主任委员、法制办主任)

区法院、区检察院高度重视这次视察,为代表履职提供了很好的保障。在未成年人的司法保护工作方面,海淀区有首创、有品牌、有团队、有典型案例,有先进人物,这些都体现了海淀区未成年人司法保护的高质量、高水平。新修订的未成年人保护法和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构建了“家庭、学校、社会、网络、政府、司法”“六大保护”体系。要突出司法保护的牵头作用,把审判等相关工作进一步延伸,加强案件的社会调查、心理关怀疏导、家庭教育、案件警示,为未成年人提供更加全面立体的综合保护。

毕文胜(区人大法制委员会委员,北京嘉观律师事务所合伙人、律师)

与上世纪八十年代青少年犯罪高发的情况不同,在今天的社会环境中,青少年普通暴力犯罪下降,而民事活动有所增加。今天视察海淀法院少年法庭,我觉得少年法庭不应仅是一个少年刑事法庭,应是一个综合民事、行政、刑事的,属于少年的综合法庭。这方面,海淀法院已经走在了前面,建议今后进一步加大对少年法庭的宣传,更好地保护未成年人权利。

李友成(区人大常委会组成人员(专职)、区人大法制委员会副主任委员)

未成年人审判一直受到社会高度重视,需要进一步推向深入,推向新的高度,成为一项长期工作。今天旁听的庭审中,被告人在陈述中讲到了自己生活、学习环境中很少有人能提醒他,其实很多家庭教育更多关注的是孩子的学习成绩,而缺少法治教育。未成年人成年后进入大学,独立承担民事责任,这个时候是否懂法,是否有个别倾向需要引起关注。这方面,高校也要加强法治教育,培养学生的法治意识。

吴红蓉(区人大常委会组成人员、区妇联主席)

今年起施行的家庭教育促进法,规定了未成年人的父母或者其他监护人负责实施家庭教育。发现父母或者其他监护人有拒绝、怠于履行家庭教育责任等行为的,将予以批评教育、劝诫制止,必要时督促其接受家庭教育指导。这体现了国家从家庭教育方面,加强了对未成年人的指导和保护。在一些婚姻、家庭类案件中,除了解决婚姻家庭纠纷,还应更多的关注未成年家庭成员的成长和发展。此外,建议法院进一步深入基层进行普法,将真实的案例讲给更多的家长。

丁琛(区人大法制委员会委员,北京高界律师事务所律师)

未成年人教育是海淀的一张名片。在未成年人审判成绩突出的情况下,要进一步以点带面,突出效果。未成年人犯罪问题是社会关注度很高的问题,具有一定的特殊性,通过帮教和救助未成年被告人可能会回归社会,这时要进一步发挥未成年人审判工作的社会意义,以点带面,将未成年人审判的社会效果发挥到最大化。


海淀法院党组书记、院长邵明艳认真聆听了意见建议,她表示,海淀法院少年审判形成独具特色的少年审判“海淀模式”,所取得的各项成绩离不开区人大长期以来的关心支持,也离不开区检察院长期以来的协作配合。去年,市高级法院为海淀法院授予“少年法庭”牌子,海淀法院率先启动改革,成立全市首家综合性的少年法庭。如何发挥好少年审判职能,进一步深化对未成年人权益的保护,是海淀法院少年审判探索创新工作的重心。对于未成年人审判工作,邵明艳院长提出两点意见:一是加强综合审判,全方位维护未成年人合法权益。少年综合审判的重点不是涉法涉罪行为,而是涉诉未成年人及其背后的深层教养问题,综合审判可以预先发现隐患与风险,继而能动司法,给予诉讼指导,实现对涉诉未成年人合法权益的全面保护。二是加强协调联动,提升未成年人保护工作合力。少年审判工作是一项社会性工作,今年海淀法院将进一步加强与区其他政法机关、有关职能部门、社会组织和团体的协调合作,共同推进完善未成年人保护体系。刚才代表的发言也充分体现了社会各界对未成年人权益保护和犯罪预防问题更加关切,人民群众对未成年人司法保护的期待已经从“有没有”到“好不好”向“更加好”转变。接下来海淀法院将继续推动少年法庭工作的高质量发展,尽最大努力做好未成年人司法保护工作!



最后,区人大常委会主任刘长利进行总结,他指出,海淀区未成年人检察和审判工作是海淀区的一张名片,一方面取得了一些成绩,也积累了成功经验,另一方面,未成年人检察和审判工作仍任重道远。要强化未成年人检察和审判工作专业化建设,根据未成年人检察和审判工作的特点和需要,培养复合型人才,除了要具备法律能力,也要像法官妈妈尚秀云一样带着感情开展未成年人的相关工作,锻炼一支专业化的队伍,进一步充实检察、审判工作力量,不断提高工作质量。要完善部门联动协调机制建设,强化党委领导、司法机关负责,各相关部门配合,社会各界广泛参与的未成年人司法工作格局。要大力开展法治宣传教育,增强未成年人法治意识,法治宣传的目的是让案件不再重演,审理未成年人案件最终是为了保护未成年人,要让未成年人审判的社会效果向前延伸,让浓厚的法治氛围在海淀“落地生根”。


 
责任编辑:范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