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法官风采 > 办案札记
高学历人才下基层,未必错付了人生
作者:苏航  发布时间:2022-07-26 10:40:18 打印 字号: | |

 

毕业季来了,多地公务员、事业单位基层岗位拉开招聘帷幕,报考者不乏硕士毕业生、博士毕业生、名校“海归”等高学历人才。求职就业或有环境原因,或出于发展考虑,这原本只是个人的现实选择,但名校毕业生扎堆基层“体制内”,也引发了部分公众对他们能否学有所用、是否造成“人才浪费”的担忧。

客观地说,舆论对人岗匹配的质疑,背后实有深刻的智识依据。20世纪上半叶,社会学家马克斯·韦伯描述了科层制结构在政府行政管理中的兴起。在他笔下,由理性设计而成的规则,取代了因袭而来的传统,成为科层制中各层级组织活动的依据。理性因素引入的目标、实施方式与监督考核,极大地提升了行政效能,使得科层制治理结构在制度竞争中胜出。马克斯·韦伯同样看到,科层制的发展也有副作用,它使治理体系的目光汇聚于由规则确定的情形、对策与指标,对于规则管不到的地方要么视而不见,要么束手无策。的确,在部分科层制体系内,基层工作人员似乎用不着多动脑筋,只需循规蹈矩、照章办事即可。如果真是如此,高学历人才扎根基层着实属于人力资源错配。

尽管科层制在今天仍是经典学说,但实践发展却早已挣脱了理论的囚笼。“徒法不足以自行”,很少有规则可以宣称自己涵盖了某一领域的所有情况,不需要在实践中加以补充。正因这种不完备,任何规则都必须对实践保持开放。从现实情况来看,基层治理决定着抽象的政策能否与具体的民生相结合,若没有对群众需求的直接把握与准确反馈,很难作出有的放矢的正确决策。尤其是在中国这样一个幅员辽阔、各地发展情况尚不均衡的大国,更需要以基层实践为政策规则填补血肉。

当服务职能叠加复杂环境,需要骨干人员有迅速解读政策精神的领悟力与创造力。例如,在一些急迫情况下,基层工作人员手上并无可以直接照方抓药的规则,又必须为维护群众利益即时作为时,在基层工作人员的工作范围内,他必须决定,紧缺的人手如何组织,急需的资源如何调配,如何根据对象的特点及时提供服务,又有哪些潜在风险行为必须被纳入禁止行列。在特殊时期偶有曝出的“奇葩”基层管理行为,一方面,显示出部分基层管理能力仍有不足,另一方面,凸显了改进基层治理的迫切性。基层工作人员的素质能力,实打实地关系着人民福祉。

破题基层治理,需要突破科层制的刻板印象,看到在上行下效、令行禁止的层级结构之外,任何成员尤其是基层成员,都不缺乏施展才华的广阔空间。“天生我材必有用”,对高学历人才流入基层,人们不妨抱持一份宽容的期待。

 
责任编辑:范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