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视频在线
少年审判“海淀模式”的传承与创新:“回家之路”
作者:最高人民法院公众号 海淀法院  发布时间:2022-09-13 11:00:20 打印 字号: | |

未成年人是国家的未来、民族的希望。维护未成年人权益,预防和矫治未成年人犯罪,是人民法院的重要职责。

党的十八大以来,北京法院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法治思想,牢固树立新时代少年司法理念,依法审理涉及未成年人的各类案件,严惩侵害未成年人犯罪,教育挽救失足未成年人,全面保障未成年人合法权益,为未成年人健康成长提供了有力司法保护。 

“回家之路”

2020年4月,一名即将刑满的少年犯小健无法联系到父母。为了保证少年犯出狱后的顺利回归,承办的少年法官几经周折在南京找到了小健的父亲,但由于疫情的影响,小健的父亲无法来京。不管了?不可能的!判后帮教已是“海淀模式”的常态化工作,法官抓紧时间,在小健出狱的当天已买好火车票,联系好列车长和乘警,对接了车站派出所。

那天,法官从看守所接出小健,送他上车,护他平安到站,回到爸爸身边。那双法官送他的鞋,是他自己挑选的,按照法官的话,小健以后会抬着头走好他自己的路。

审判工作“寓教于审”

上世纪90年代,海淀法院少年法庭在全国首创“U”型法台,寓意张开怀抱保护每一个走进法庭的孩子。在这里,法台的颜色是温暖的,被告席与课桌同高,每一处细节都体现着新意。

庭审中,为了让孩子与父母感受法律的意义,法官在庄严的法庭里让未成年被告人玩起了游戏,这个特殊的游戏让未成年被告人直观感受到了规则的重要,重建了他的法治意识。

特色机制“首审责任制”

判决不是少年法官工作的终点,案件审结也并不意味者工作结束。海淀法院少年法庭有一项特殊的工作机制——少年审判“首审责任制”:当孩子走进法庭,就会有一个少年法官守护他成长。

2019年,少年法官审理了一起校园伤害案件。2020年4月,该起伤害案件的后续诉讼,依然由首审法官负责,案件宣判后,法官继续做各方工作,督促校方落实保险赔偿问题。结案两年之后, 未成年原告带着大学录取通知书专程来到法院,向首审法官致谢。

“薪火相传”

海淀法院少年法庭成立于1987年,已依法审理涉未成年人案件2万余件。曾荣颁全国法院系统创建的首批“优秀青少年维权岗”、妇女儿童工作领域最高奖项“全国巾帼文明岗”等荣誉。从这里,走出了我国第一代从事少年审判的法官,法官妈妈“尚秀云”。少年法庭的薪火一直在延续。2022年3月,海淀法院率先改革,将温泉人民法庭改造为专门的少年法庭。

2022年1月《家庭教育促进法》颁布实施后,海淀法院少年法庭家庭以此为契机,创新打造“N次方”家庭教育联动机制,在“国际家庭日”来临之际,针对家庭监护不到位问题,向三名未成年被告人的父母发出海淀区首例家庭教育令,邀请相关领域的专家、学者共同为涉诉被告人的父母开展“一对一”的指导会。

经过35年的努力,海淀法院少年法庭探索创新“2+1+2”防护型少年审判“海淀模式”,将继续为未成年人司法保护工作提供“海淀经验”。

 

 
来源:最高人民法院少年法庭工作办公室、最高人民法院新闻局
责任编辑:范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