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我是武文昊,江苏盐城人,毕业于中国政法大学法学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实验班,目前实习于海淀法院中关村法庭,十分荣幸能够加入海淀法院的大家庭。
虽然西土城25号骑行到丹棱街12号仅需要20分钟,但是从一名刚毕业的法大人向一名合格的海法人转变却需要付出百分之二百的努力。每每想起“挥法律之利剑,持正义之天平,除人间之邪恶,守政法之圣洁”的入学誓词仍能让我热血沸腾,入院后的实际工作更让我明白建设法治社会,实现公平正义,需要我们从大局出发,于细微处着笔,持司法为民的工作态度,行严谨踏实的工作作风,汇涓滴之力,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之功。
行程万里,初心不变
从学法律就是主持正义的最直观感受,到开学典礼时朗诵入学誓词带给我的震撼,我都被法律的庄严肃穆吸引,“法律必须被信仰,否则它将形同虚设”成为了常挂在嘴边的话。但是法律信仰是什么就成为时常叩问我内心的问题。在聆听师长教诲中,在参与法律援助时,在完成日常实习里,我逐渐感受到作为法律人我们实际上能做的似乎很少,但是当我们尽全力维护具体个人权利时,我们能做的又很多,学法之人信仰法律无需赘言,如何让更多人守法懂法知法则任重道远。
我逐渐明晰,在这种背景下,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秉承我为人人的价值信念,不断求知求真求善求美,为对他人和社会的责任而积极投入使命和勇气,这就是我们法律人的信仰。因而于我而言,去居中裁判之所,去最贴近人民的基层法院,让人民群众在每一个司法案件中都感受到公平正义就成为了我最大的愿望。
知命不惧,日日自新
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进入法院接触全流程的司法工作之后,我才真正感受到要实现司法审判中的公平正义不仅需要丰富的理论知识,也要积极进行实践。法律注重逻辑,也注重经验,海法无疑给我提供了一个绝佳的学习平台。海法前辈们通过无数案例累积的丰富经验与成熟做法是我可以不断汲取新知识的源泉,而丰富的案源则能够让我在每一个个案当中不断反思,努力将理论知识与实践应用相结合。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中关村法庭的每个人都是我学习的榜样。当我去找陈昶屹庭长签字时,他会告诉我提交材料中存在的瑕疵,嘱咐我注意工作中的每一个细节。我的带教老师王卫东法官更是让我明白了想要成为一名合格的法官需要付出多少努力。在庭前,王老师会对案卷中所有的材料进行梳理,同时提醒我应当对当事人的信息、案件保全、诉费缴纳等情况进行提前核实以做到心中有数;在庭中,王老师注重对证据事实的把握,面对含糊其辞的当事人他会通过一个又一个的询问耐心地将案件事实抽丝剥茧而出,为后续的判决打好基础;在庭后,王老师对裁判文书的撰写也是严格把关,王老师曾多次说过“我写的内容在证据材料和笔录中都必须有所依据”。而同屋的书记员、法官助理老师们则会大方地分享她们的工作经验,对于我犯的错误也十分包容,让我减轻心理压力更快地融入到集体之中。他们雷厉风行的工作效率,一丝不苟的工作习惯、收放自如的工作气场......都是无言中对我提出的要求。我今后也要多听多看多读多写多学多问,通过坚持学习逐渐丰富自己,通过独立思考严格要求自己,通过基层工作不断锻炼自己,早日让自己的能力水平与法院工作要求相匹配。
服务大局,司法为民
“为人民服务”是中国共产党的根本宗旨,在法院的工作中更要牢记初心使命。迟到的正义是非正义,每一个诉诸法院的案件中都包含着当事人对于公平正义的渴求,都蕴含着当事人对于法院的信任,法院对于他们来说就是保障公平正义的最后一道屏障,是依法解决问题的最后一个场所。因此我们更需要急人民之所急,想群众之所想,为当事人切实地化解矛盾,让人民群众在每一个案件中感受到公平正义,这样的氛围充斥了海法的每一个角落。
我的老师王卫东法官在一个关于农机设备的买卖合同纠纷中就说过,当事人双方就案件进行争诉,由法院出具一个判决其实对于法官来说并不困难,困难的是双方能否真正地解开心结,共同努力促进问题的解决,因此需要积极地协调双方进行协商解决。又如我们中关村法庭,推门而入就映入眼帘的“中关村法庭”藏头联:横批“中正均平”,“关诉关讼总关提升质效动循矩法,村里村外全村优化营商振鹭充庭”就彰显出我们法院在优化营商环境的大背景下,为企业良好发展提供强有力司法支撑的决心与努力。为人民服务的理念萦绕在每一位海法人的心头,身边具体的案例让我对司法为民有了更为深刻的理解,让我在未来更加努力地践行海法人的使命与担当。
海法是我实现理想的憧憬之地,进入海法大家庭是一件多么幸运的事。为者常成,行者常至,心怀热爱,奋力前行,为了追逐理想的自己,更为了法庭上悬挂着的国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