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法苑文化
研学时间 | 先进典型研学“政”当时
  发布时间:2022-09-23 06:22:49 打印 字号: | |

《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四卷收入了习近平总书记在2020年2月3日至2022年5月10日期间的讲话、谈话、演讲、致辞、指示、贺信等109篇,共有21个专题,集中展示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最新成果。

为深入开展“两个确立”主题教育,海淀法院围绕“学思践悟新思想”深化学习效果,引导广大干警通过多读原著、勤学原文、弄懂原意、深悟原理,进而深刻领悟“两个确立”的决定性意义,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

今天,就让我们共同走进先进典型的研学时间,看看他们的学习体会。

综合审判庭负责人 王志勇

全国先进工作者

《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四卷收入了习近平总书记在 2020年2月3日至2022 年5月10日期间的重要著作,呈现了总书记领导党和人民应变局、开新局的伟大实践和最新成就。其中第3专题“始终坚持人民至上”第13专题“以保障和改善民生为重点加强社会建设〞等对于指导新时期法院审判工作具有重要的意义,给我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

作为一名从事涉诉信访工作十余年的基层人民法官,我深刻地体会到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重要意义:

一是要厚植为民情怀,站稳人民立场。总书记曾指出“法律不应该是冷冰冰的,司法工作也是做群众工作”。新时期的审判工作,更要继承和弘扬“马锡五审判方式”和“枫桥经验”,坚持走群众路线,始终要把群众利益放在第一位。

二是要提升司法效能,兑现人民的权益。提升司法效能是公正司法的内在要求更是践行司法为民理念的重要体现。我们一方面要提高审判质量,精益求精,让“正义不打折”;另一方面还要提升案件办理速度,应快尽快,让“正义不迟到。”

三是要传递司法温度,回应人民的关切。将“为民、便民、利民”的理念贯彻到每一个具体案件办理中,实实在在化解矛盾、解决群众的急难愁盼,传递出人民群众看得见摸得着、感受到的司法温度。

民事审判五庭(知识产权审判庭)负责人 杨德嘉

北京市审判业务专家

在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技术飞速发展、日益创新的当前环境下,习近平总书记曾专门指出要“不断做强做优做大我国数字经济”。在《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四卷中,总书记对“数字经济”有着多次论述。

海淀区作为全国科技创新中心核心区,高新技术产业和互联网产业高速发展,大量新型科技成果和新兴商业模式在海淀区内孵化、成熟。这也不断推动海淀法院的法官们在维护市场公平竞争、推动科学技术进步、促进行业健康发展等方面,不断进行着尝试和努力。随着相关数字行业的迅速发展和市场竞争的日趋激烈,涉及到数字经济的纠纷,特别是有关数据竞争的纠纷逐渐成为行业的热点和焦点。尽管对数据的保护模式在我国仍处于探索阶段,但在当前的形势下,如何在司法审判中妥善审理好涉数字经济纠纷,保护好公民的数据权益和个人信息,平衡好不同市场经营主体的合法利益,维护好市场竞争的正当秩序,把握好鼓励自由竞争和制止滥用市场支配地位……这一系列层出不穷的新问题,不断向我们提出了新的挑战。作为海淀法院的法官和首都司法审判的践行者,应当不断精研业务、深入思考、积极探索,努力推出更多的典型案例,培养更多的审判专家,实现更好的裁判效果。通过审判工作服务数字经济的发展和科技创新的大局,为海淀区的两新两高战略实施,为首都的两区建设,贡献法治力量。

温泉人民法庭负责人 秦硕

全国法院先进个人

十八大以来,在党中央的不懈努力之下,全面从严治党取得了阶段性胜利,党风廉政建设取得了历史性成就。全国政法队伍教育整顿专项工作为打造一支党和人民信得过、靠得住、能放心的政法铁军,为建设更高水平的平安中国、法治中国奠定了坚强的组织保证。我们作为基层法院的干警是最贴近百姓的,工作的对象是百姓,工作的内容是解决百姓生活的“身边事儿”,一个不小心就会破百姓对司法机关的信任,影响党的新发展理念落地落实。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我们的目标很宏伟,但也很朴素,归根结底就是让全体中国人都过上更好的日子”。在我们的工作中,基层法官要善于处理各种繁杂、琐碎的矛盾,要不断增强为民服务的本领,要始终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位置,每一份判决书要做到释法说理要清晰明了,不能晦涩冗长,要用心用情用力解决好群众急难愁盼问题。

《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四卷“坚持党的全面领导”专题中,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国之大者”的重要论述为基层政法干警提供了坚强的工作指引,面对当前复杂严峻的形势和局面,面对新的社会矛盾,我们既要立足全局、面向未来,又需扎根本土、切中现实。面向新时代,只有始终心怀“国之大者”,积极作为,有效作为,才能实现肩负起维护社会稳定与健康发展的历史重任。

刑事审判庭副庭长 张鹏

全国扫黑除恶专项斗争先进工作者

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全面依法治国工作会议上讲到:自古以来,我国形成了世界法制史上独树一帜的中华法系,积累了深厚的法律文化。中华法系是在我国特定历史条件下形成的,显示了中华民族的伟大创造力和中华法制文明的深厚底蕴。中华法系凝聚了中华民族的精神和智慧,有很多优秀的思想和理念值得我们传承。

历史和现实告诉我们,只有传承中华优秀法律文化,从我国革命、建设、改革的实践中探索适合自己的法治道路,同时借鉴国外法治有益成果,才能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夯实法治基础。

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论述在怎样做好刑事审判工作,更好地发挥刑事审判职能,更有效地维护首都的安全稳定的问题上,给作为首都刑事法官一员的我以深刻的启示和科学理论的指导。

近些年来,随着司法公开水平的不断提升、互联网及自媒体的兴起、人民群众法治素养的进一步提高,很多刑事案件的审判工作都被置于更为广阔的公众视野之下。那么在坚持罪刑法定原则的前提下,如何最大程度地弥合刑事法官的专业判断与民众、媒体的认知之间的间隙,一个最为有效的办法就是要学习、传承中华法系重视“德法共治”、重视司法活动中“天理国法人情”的共同作用的优秀传统。

这就要求我们在刑事审判中兼顾国法、天理、人情,将法律的专业判断与人民群众朴素的公平正义观融合贯通,大力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定罪量刑上既要考虑具体条文适用,也要考量刑法基本原则、立法目的和价值导向,坚持以严谨的法理彰显司法理性,以公认的情理展示司法良知。惟有如此,才能不断提升刑事审判的司法公信力,推进刑事审判工作的高质量发展。

第四速裁团队团队长 陈聪慧

北京市模范法官

《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四卷第二十一章“以伟大自我革命引领伟大社会革命”收录了习近平总书记在2021年秋季学期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中青年干部培训班开班式上发表的重要讲话内容。文章从坚定信念、对党忠诚,注重实际、实事求是,勇于担当、敢于作为,坚持原则、敢于斗争等六个方面,为年轻干部的健康成长指明了方向,对于像我一样扎根速裁审判工作一线的青年干警而言,既是“成长手册”更是 “行动指南”:

自觉执行党的决定,服从党的安排,在党最需要的地方发光发热,方能彰显青春本色。“多元调解+速裁”是司法审判工作的阵地前沿,组织将这个重担交给年轻人,既是信任、更是考验。唯有以“想干事、能干事、干成事”的决心,敢于亮剑、迎难而上的魄力,舍我其谁、砥砺前行的担当,勤学苦练、脚踏实地的作风,才能真刀真枪锤炼能力,不辜负组织重托。

我们的工作有没有做好,“时代是出卷人,我们是答卷人,人民才是阅卷人”。保持对司法工作的热爱、对人民群众的热忱,并将这份热爱和热忱传递到每一个规范的庭审、每一份严谨的文书、每一次全面的释法和细心的接待中,才能真正实现“努力做到让人民群众在每一个司法案件中都感受到公平正义”的奋斗目标。

校准人生航向、行稳致远,扣好廉洁司法的“第一粒扣子” 是必由之路。在纷繁复杂的形势中保持清醒的头脑,保持对审判的珍视和对人民的敬畏,坚决做到自警、自省、自重、自律,严守规矩、不逾底线,确保自身正、自身净、自身硬,才能成长为“可堪大用、能担重任的栋梁之才”。

海淀法院将继续发挥先进典型的示范带头作用,学好用好《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四卷,推动党员干警学思践悟新思想,把学习成果转化为推动法院各项工作的内在本领和为民举措,以优异的成绩迎接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

 
责任编辑:范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