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党建工作创新案例 ★
为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党建工作的重要讲话精神,深入贯彻新时代党的建设总要求,高质量推进全市法院党建工作,以实际行动迎接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北京高院组织开展了首都法院新时代党建工作创新案例评选活动,评选出12个党建工作示范创新案例和13个优秀创新案例。
海淀法院综合审判庭党支部自觉践行“两个维护”,脚踏实地持续为群众办实事,解决人民群众“急难愁盼”问题,做好送上门的群众工作,推动习近平法治思想在法院信访工作中落地生根、形成生动实践。今天与您分享他们的经验做法。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信访工作是送上门来的群众工作”,“要坚持把信访工作作为了解民情、集中民智、维护民利、凝聚民心的一项重要工作”。“首都无小事,事事连政治”,其中信访工作是维护首都安全稳定的重要组成部分。海淀法院综合审判庭党支部承担着该院涉诉信访、司法救助、国家赔偿、申诉再审等综合性审判业务,在支部书记王志勇带领下,该党支部始终坚持“看北京首先要从政治上看”的要求,贯彻落实以人民为中心的工作理念,将“马锡五审判方式”与新时代司法实践相结合,突出“双担当”,创新“三机制”,践行“四千万”,主动上门服务,密切联系群众,倾听群众心声,把工作做到群众心坎上,把党的关怀和政府的济助送进普通群众的家庭,把矛盾纠纷彻底、就地化解在基层。
突出“双担当”,当好服务群众“贴心人”
激活“神经末梢”,在“我来干”中践行为民担当。在组织建设上,根据各团队承担的司法职能成立3个党小组,由政治过硬、业绩突出的资深法官或党员干警担任党小组长,将司法为民的司法传统贯穿小组学习、团队办案、法治宣传全过程,潜移默化引导党员干警在服务群众过程中不忘初心、牢记使命;设立3个“为民先锋岗”,围绕信访为民组织承诺践诺,开展榜样跟班学习,鞭策、指导支部干警直面再审矛盾,服务信访群众,以“钉钉子”精神化解司法程序末端的“疑难杂症”。
创新“三机制”,画好司法为民“同心圆”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通过工作机制创新,将涉诉信访和司法救助作为了解民情、集中民智、维护民利、凝聚民心的重要工作,让人民群众在每一个司法案件中感受到公平正义。
重塑“转办制”为“专办制”。强化政治担当,探索将传统的信访化解工作交由责任庭室办理的“转办制”转变为由综合审判庭直接办理的“专办制”,全面开展复查、化解、救助、终结等实质性化解工作,在面对面沟通中建立信任,在点对点服务中传递真情,从而促进矛盾纠纷及时化解、彻底化解。
创立“一二三四多”信访工作机制。坚持党建与信访工作深度融合,创新推出“一种精神、两个理念、三项原则、四步技巧、多种方法”为主要内容的“一二三四多”信访工作机制,以此实现与人民群众心贴心,辨法析理、打开心结、化解积怨。
打造司法救助“四体”工作机制。深入开展“我为群众办实事”活动,紧盯群众在申请司法救助中的急难愁盼、堵点痛点问题,探索全身心沉浸式救助机制,通过用“脚”走访调查、用“脑”研判创建、用“手”扶危济困、用“心”关爱温暖,全面考察救助对象的生活状况,因人施策定制多元救助方式,变“输血式”为“造血式”救助,让救助款不仅救助人身,更救助人心,成为点亮困难群众新生活的火种,帮助困难群众回归社会,平复社会矛盾,实现救助工作政治效果、法律效果和社会效果相统一。
用“脑”研判创建 用“脚”走访调查
用“手”扶危济困,用“心”关爱温暖
践行“四千万”,办好扶危济困“暖心事”
行遍千山万水,4天3夜走访5省的10多个县乡找到21名农民工原告,逐一询问查明真相,固定证据,不仅避免20个案件不必要的再审,节约了司法资源,更维护了弱势群体的合法权益。
历尽千苦万难,为了查清60年前案件当事人姓名的“一字之差”,远赴黑龙江农场调查,为信访老人“正了名”。
道尽千言万语,融化信访父女20年情感坚冰,化解信访积案,不仅老人安度晚年,更促成其女儿公司上市。
用尽千方万计,将精准扶贫引入司法救助,协调当地政法委、法院、扶贫办、乡政府、村委会等有关部门,帮助四川残疾小伙开设彩票站,解决当地贫困钉子户,助力“脱贫攻坚”。
多年来,支部干警在办案中实地走访近30个省级行政区的200余个市县,行程20余万公里,得到人民群众和社会各界的广泛赞誉。
综合审判庭党支部的相关工作经验被人民日报、法治日报、人民法院报、人民政协报及中央电视台、北京广播电视台等媒体报道,在国家信访局、北京法院系统以及北京、天津、河北、福建、四川、安徽、新疆等全国20余省党政机关宣讲交流近百场。
信访群众的司法获得感和满意度显著提升。十年来,成功办理各类重点信访挂账案件千余件,该党支部共获群众赠送各类锦旗100余面。一位上访20年的老人在息诉罢访并收到自己的第一笔退休金后激动地说:“你们的好,我记一辈子!”一位四川的困难群众自发到火车站为法官送行,称赞:“北京来的法官是国家的栋梁、人民的好干部!”
一心为民、取信于民的司法公信力得到进一步彰显。“双担当”“三机制”“四千万”相关工作经验,通过媒体宣传,以及向政府部门、政法机关、高等院校授课宣讲,展现了人民法院在习近平法治思想的指引下司法为民的生动实践,弘扬了法治正能量。一位国家信访局的领导在交流后评价:“你们能够把信访工作做成爱心的事业,做成温暖人心的工程,用手去帮扶,用脚去丈量,用赤诚忠心去关爱质朴民心,让群众感到温暖和力量,甚至重拾生的希望,以此催发他们对党和国家的爱戴,这是信访之幸、法治之幸、国家之幸!”
支部的战斗堡垒作用更加凸显。在“田间地头”“坊间炕头”办案,不仅查明了案件真相,化解了社会矛盾,更体察了人民疾苦,培养了群众感情,更是实实在在、鲜活生动的国情教育课、群众路线教育实践课和司法为民情怀的培育践行课。该支部获评北京市法院涉诉信访工作“先进单位”,支部书记王志勇获评全国先进工作者、全国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先进工作者、全国法院先进个人、北京市优秀共产党员等多项荣誉。支部纪检委员申张被评为北京市涉诉信访工作先进个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