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一直利用闲暇时间追着最高法新闻局、立案庭监制的电视剧《底线》,追着剧情、也追着案件,看着热闹、也看着门道,思考着专业问题、也思考着工作本身。
剧里的上访户齐大爷由毕彦君老师出演,演技绝对精湛!但对我而言,毕彦君老师却最让人出戏,因为他饰演的齐大爷每次出现,我都不由自主的想着齐大爷在《真水无香》里饰演的我们海法的院长,这个感情滤镜加持之下,观剧有了一种奇妙的体验。
追着剧中对于法院人头发的吐槽,“要么白头发,要么没头发”,于是趁着自己头发尚多且白的不太明显的时候,赶紧将已有三十年历史的短发造型留长,以等着将来白了、秃了的时候,有足够的证据证明自己的白、秃不是因为底子太差,而单纯只是因为工作磋磨。
看着剧中对于夏季制服的吐槽,“难看!还厚!还有个里子,一出汗顺着后背……”,想起前些日子和同事一起在35+加的周五腾退了一个小超市,当时整个制服都被汗水浸透,当天懒得洗,第二天风干了,那天我把全是盐渍的制服和包好的饺子的照片一起晒在朋友圈,本意是“累成这样了,包顿饺子犒劳自己”,结果亲妈在下边回复:“下次包饺子时穿个围裙”。
在我的眼中,《底线》是一份优秀作业合集,就好比当年读高中时,将各科第一名的考卷放在一起观摩的感觉,《底线》描绘了一幅真实又带有理想色彩的法院工作图景,有一种自己虽不能完全做到却又一切触手可及的真实感。
网上有着各种评价,带着一份法律人特有的较真。有人说,哪有那么多当庭宣判,但据我了解,之江之畔的同行们已经能够做到。有人说,都是办公室穿便服、开庭时才换制服,但我看到,海法人日常在办公室基本也穿着制服。有人说,法院怎么可能对信访人那么好,但我知道,就在我们海法,不止一个同事对信访人比剧里演得还要好。
追着追着,发觉自己对于工作的意义有了更深一层的领悟,或者说,让自己在渐趋将工作标准化的阶段,更多思考当事人本身。
随着工作压力的逐年增加,案件的标准化渐渐成了一种自然而然的选择,以至于自己渐渐淡忘了自己是在和一个个活生生的当事人打交道。《底线》里的当事人,呈现的故事或多或少,但主创团队在剧情发展之中尽可能的还原了他们案件背后的故事。
比如存在于周亦安回忆里的那位民国富商的百岁如夫人,在法院的关怀下,于自己守望七十余年的大宅里度过了自己的一百岁生日,那份守望背后的坚贞令人崇敬;比如执着于要求骚扰自己的男同事道歉的李芳凝的坚守,让我们看到似乎是一件“小事”的背后,当事人之所以执着的内在缘由。
我们的司法工作所服务的,正是这样一个个普通的普罗大众,司法不仅承载着他们的得失,也承载着他们的荣辱,更甚者是人生,因而案件在我们手里,不管结果如何,都不应该只是一个个冰冷的司法裁判,而应该尽可能地保留着司法的温度,能呵护守法者对法律的敬畏,也能让违法者从此不敢蔑视法律,同时也能够让我们在案件的经办中更深刻地感受到工作的意义。
追着追着,进一步发觉了自己平凡的工作对于社会的意义,哪怕几乎所有案件都淹没在数以万计的案件中,但仍有案件能透过卷海,向社会传递着司法的指引。
比如《底线》“六一八”活动商户损失惨重的“榕州食案”,当案由从合同纠纷变更为不正当竞争后,互联网平台的前倨后恭,让我们真切的看到司法对于维护社会公平竞争、促进经济健康发展的价值。比如好心收留闺蜜的“葛晴晴案”,让我们再次重温“为众人抱薪者,不应使之冻毙于风雪”的社会道义。比如“鱼塘案”中死者半夜潜入鱼塘不慎溺亡,家属却起诉村委会要求索赔,法院不支持原告诉求,让我们看到司法能够向社会传递是非、对错、善恶的信号,而不是谁闹谁有理、谁弱谁有理。
仍记得刚入职不久时,一起普通的酒驾罚金案件的执行,看着被执行人即将到手的北京户口没了,我写下一篇《一顿酒,北京户口没了》,可能有数以百万的人读过,我相信或多或少能够减少酒驾的发生。
对于整天泡在案件中的自己而言,能够真切的感受到自己平凡工作中不平凡的意义,无论工作多么繁重,都能够在工作中找到坚守的动力和奋斗的方向,从而更好守护公平正义,我想这就是我在追剧《底线》这份优秀作业中最大的收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