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我是李雨函,山东临沂人,毕业于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今年七月初,我从中关村大街59号来到隔壁的丹棱街12号,有幸加入海淀法院大家庭;如今,我成为了温泉法庭(少年法庭)的一名新成员。
01.却顾来时路,苍苍横翠微
入职培训时,在海淀法院庄严肃穆的大法庭里,我用心倾听优秀的海法前辈和先进劳模的谆谆教诲。相似的场景把我的思绪拉回初入大学之时,彼时我坐在法学院课桌前,懵懂而又激动地向经验交流会上的师兄师姐们学习如何成为一名法学生。六年法学专业学习生涯里我见证了民法典的出台,法律制度的臻于完善以及司法体制改革的不断推进。在法学基础理论学习之外,我也在去法院实习以及与老师前往实务部门进行调研的过程中,尝试跳出象牙塔,去关注法律逻辑研究之外的社情民意,深切感悟到人民法官的情怀与魅力,虽尚不能至,然心向往之。

迈出象牙塔,横跨六年时光,从法学院到法院,从法学生到政法干警,四月余的实践锻炼让我充分认识到,成为一名优秀的法院干警道阻且长,需要我们在摸爬滚打中增长才干,在层层历练中积累经验,在繁杂的工作中坚守初心,在琐碎的细节中精进能力,在沟通与对话中磨练耐性,在未知的风险挑战中强化使命担当。

真正意义上与海法的初见面是今年3月底在少年法庭里入职实习。此前在法学院的课堂上早有听闻法官妈妈尚秀云的故事,其以实际行动践行着“挽救一个孩子就是挽救一个家庭”的理念,帮助无数失足的孩子走向新生的光荣事迹,让彼时尚为法学生的我们深感一名法律人的责任与荣光,也让我对少年审判工作充满好奇与向往。
四月份为期一月的入职实习期里,在少年法庭里,融洽的同事关系、愉快的工作氛围,从初期旁听庭审,到学习邮寄起诉状和证据材料等事务性工作,再到担任法庭记录,制作校对法律文书,参与家庭教育典型案例以及研究课题,在工作过程中我深切体会着每一名少审法官秉持的“教育感化挽救”的方针,和“寓教于审、惩教结合”的审判原则。
02.在繁杂的工作中坚守初心
入职培训结束后,我重回少年法庭,相比于几个月前,除了有角色的进阶和心态的转变外,更高的参与度也让我对少年审判工作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去年少年法庭正式挂牌成立温泉法庭,其始终致力于保护未成年人合法权益和犯罪预防;庭里的哥哥姐姐们都打趣道,“温温泉水意,滋润少年心”,温泉二字恰如其分。从庭前到庭后,无论是涉未成年案件中与当事人的沟通技巧所体现出少审法官的政治和专业素养,还是撰写、校对判决时严格的自我要求展现的严谨认真的工作态度;无论是在U型审判台上审、控、辩、帮四方在教育挽救未成年被告人上形成合力,还是未成年人犯罪记录封存记录让失足少年重返校园获得新生,司法为民的初心在每一个涉未成年人案件、每一个未成年人身上得到充分彰显;除善于总结积累办案经验,与时俱进更新知识体系之外,更要积极履行审判职能,永葆初心,将对未成年人审判工作的热爱投入到案件中的每一个未成年人中去,常怀广博的母性情怀,培育专精的职业素养,肩负沉甸甸的社会责任,实现司法为民的使命担当。

印象很深的一次开庭是,在师父曹晓颖法官承办的一起遗弃案中,孩子刚出生两天即被亲生母亲遗弃,出于母性的关怀和人民法官的正义感,师父自费为孩子购置衣物,开庭时,师父从情理法的角度对被告人展开批评教育,并在法庭上展示孩子近期照片,被告人深刻反省到遗弃行为的荒谬并自愿认罪悔罪。庭后,师父亲手将为被遗弃孩子购买的一套衣裤送至孩子生父手中,同时语重心长寄语,“望能履行好监护人责任,将孩子培养成为祖国可堪大用的栋梁之材”。在孩子生父哽咽的答应声中,我也不禁眼眶湿润,在师父曹晓颖法官身上,我看到了那些呕心沥血、以切身行动去践行关爱未成年人成长的口号的少审法官们的群像缩影。
03.在沟通与对话中磨练耐性
入职第一天时,师父曹晓颖法官语重心长地和我说,“刑事案件无小事,少年庭的受理范围包含有民事和刑事案件,又涉及未成年人权益保护,一丁点也马虎不得;处理案件时既要有十足的耐心,又要有饱满的活力与热情。”少审法官是与孩子打交道,相比较而言更需要积累大量的生活经验和办案经验,提高与当事人的沟通能力,优化沟通技巧,为案件当事人提供正向情绪价值和积极的鼓励关怀。

少年法庭审理的民事案件多为抚养权、探望权相关的家事案件。因案件涉及未成年人,为最大程度保护未成年人利益,要注重从源头上化解矛盾、解决问题,以未成年子女利益为核心,站在当事人双方共同的立场上斡旋调解,动之以情、晓之以理,从而在当事人之间达成双方较为满意的调解方案。例如,对于变更抚养关系的孩子父母双方当事人,要以孩子为中心开展询问、组织调解,避免直面夫妻间的感情矛盾,询问孩子意愿时避免在法庭等严肃场合进行,从孩子最直接的生活场景开篇,注意话术技巧和及语言措辞,使孩子放下心防,敢于表达内心真实意愿,这一个个看似不起眼的案件,实际上隐藏着为人处世和生活安宁的大智慧。
04.在未知的风险挑战中强化使命担当
入职培训第一天的宣传片中提到,我们身处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和当之无愧的最伟大的时代,值得珍惜和感恩,也需要持久的奋进与进取。培训结束后七月中旬至今四个月的轮岗实习让我初步完成了角色的进阶和心态上的转变,在跟随带教法官办理案件过程中不断得到锻炼和成长,也有所感悟。虽道阻且长,然行则将至。

入职后,我曾参与到师父申报的涉未成年司法保护相关的课题研究中,恶补相关理论知识,尝试对于家事案件中遇到的诸多疑难问题提出自己的解决方案,也为相关法律法规的出台与实践应用贡献自己的绵薄之力。在参与的大大小小案件中,我深切地认识到,每一个未成年人都是其家庭在社会上的投影,青少年不只是家庭的希望,也是祖国的未来,少年法庭以关爱未成年人成长为目标,帮助罪错少年扣好人生的第一粒扣子,让家庭保护、社会保护借力司法保护,责任无比重大,使命无比光荣。我也愿投身到少年法庭工作中,以实际行动彰显法律的温情与温度,维护少年权益,捍卫法庭尊严,为青少年健康成长撑起一片法治晴空。

师父和庭室里的姐姐们不仅在悉心教导我庭前庭后的工作开展,耐心解惑答疑,还在生活中于我多有照拂。师父在得知我的住宿环境不佳,尚不适应独居生活后,对我的饮食起居关心地无微不至,不时为我带过来自己做的爱心餐点和各式水果,为我房间的杀虫灭蟑等大大小小事情提供宝贵建议,帮助我平稳度过这段由学校走向社会的过渡期。我深处这样一个倍感温暖又活力满满的团队中,眼里有光,心中有梦,满怀激情又充满力量,也愿以秦硕庭长等诸多优秀前辈们为榜样,昂首挺胸、步履铿锵地向着忠诚、干净、担当的法院干警靠拢,向着成为一名优秀的人民法官的目标迈进。
能够在踏出法学院大门后加入海淀法院这个大家庭,我感到十足的幸运、温暖、明亮,并且时刻充满向上的力量。我们作为新时代法院干警,履行的时社会责任,关乎的是群众利益,实现的是社会公平正义,自当“学求其于世有济,事行乎此心所安”。进入求真求实的海淀法院,我不时思考何功于学,何成其业?记得在毕业前刑法教研室的陈璇老师在予我的赠书中寄语“业精于勤”,我想,非“业精于勤,行成于思”所不能至吧。“努力让人民群众在每一个案件中感受到公平正义”需要我们躬身于行,用实际行动去践行和实现的。
在之后的职业生涯中,也愿自己能够始终保持如履薄冰的谨慎,精益求精的追求,心怀法治理想,坚定法治信仰,恪守法治原则,忠实履行职责,心存敬畏,心有所爱,有所成就。在情的温度和法的理性的交融中握紧正义的盾和理据的矛,既拥有初心,也能有始终,如此,才无愧于党,无愧于人民,无愧于法律,无愧于这个伟大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