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我是谢银艳,湖南衡阳人,本科毕业于吉林大学法学院,硕士毕业于中国政法大学中欧法学院民商法学专业。算上入院实习的时间,加入海法大家庭已数月有余,对法院的工作从一开始的不熟悉和向往也渐渐步入到初步掌握和实践。法学院和法院虽一字之差,其中的差别却并不小,对于一名初入法院的新人,心态和方法的转变要求构成双重挑战。
海法,梦开始的地方
在大三暑假参加法大推免夏令营时,面试老师曾问了我一个问题:为什么选择学习法律?我的回答是希望可以捍卫社会的公平正义,实现法治天下之目标。我想每一个立志学法的人,心中都有一个小小的法治梦。所谓法者,定分止争也。法律的功能之一在于明确权利义务关系,化解纠纷,而法院作为“法”的守门人,自是承担着适用法律,裁决是非之要能。在毕业季,尽管面临多种职业选择,我仍坚定地选择了报考法院。

海法位于首都的核心区域,收获了不少荣誉的光环,但其背后也是沉甸甸的司法担当。在新入职人员谈话中,戴国主任问我,我们院的工作可是非常的不轻松,在报考之前有没有了解过。当时的我怀着忐忑的心情回答道,在报考前已经有所耳闻,但是我不怕吃苦,希望可以在海法的平台上得到更多的锻炼。在入院之后,才发现戴主任所言不虚,一整天往往是从早忙到晚,脚不沾地。但是,正是在繁重的工作中,我得到了快速的成长。我想又有什么比全身心地投入到一份自己感兴趣地工作更让人心满意足呢?
入院以后,我一直在中关村法庭锻炼。中关村法庭主要办理商事案件,与我的专业正是对口。庭长陈昶屹是青年法官楷模,亦是一位典型的学者型法官,非常重视我们的写作能力。记得和几位小伙伴刚到部门报到时,陈庭长就先问了我们的毕业论文写作情况。在入职培训时,有幸听到陈庭长的讲座,他特别强调了扎实的法学理论功底的重要性,并鼓励我们多阅读多研究。“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在繁忙的工作之余,我也一直提醒自己,一定要重视法学理论的“活水”作用,要不断加强理论学习和研究。我的师父杨凤新是一名经验丰富的老法官,不仅在工作上要求严格,做事细致严谨,在带教我这个小徒弟上也是煞费苦心。在开完庭和师父从本院走回法庭的路上,师父经常会问我,“小谢,这个案子你怎么看?”此时我的脑海里瞬间就闪现了狄仁杰问元芳的那句,“元芳,你怎么看?”特别记得有一次,一个涉及担保的买卖合同纠纷案件,在开庭前,她就让我先阅卷。之后便开始提问,如果是我主持庭审,我会问哪些问题。我回忆了平常师父开庭时常问到的问题,就大致说了几点,包括合同实际履行与否、是否存在时效抗辩、担保期间是否经过等等。听我说完,她微微一笑,问我是不是还有没想到的地方。我挠了挠头还是不知道漏掉了什么。师父提醒道,担保的效力有没有考虑过。我这时才反应过来,这个案件里的担保人是公司!对于公司对外提供担保的情况,肯定是需要先审查担保合同的效力。实际上,公司对外担保问题也是公司法课堂上讨论的重要问题,但是在面对实际案件时,我却遗漏了这个要点,实在是感到有些羞愧。正是在这种苏格拉底式教学中,我才能更快地从在法学院中所培养的知识理性思维转变到法院工作中所需要的实践理性思维。
作为一名法官助理,还有非常多的事务性工作需要处理。庭里的助理、书记员前辈们都非常的nice,在这方面给了我很多帮助。她们高效的工作效率、丰富的经验,都令我惊羡,她们是我成长路上学习的榜样。
司法为民,坚守初心
人民法院的首要属性是政治机关,旗帜鲜明讲政治是法院工作者的第一要求,在任何时候我们都应当牢记初心和使命,牢记司法为民宗旨,努力让人民群众在每一个司法案件中感受到公平正义。
在培训的过程中,我了解到了许多海法的先进人物事例,法官妈妈尚秀云,用爱拯救失足少年;最美奋斗者宋鱼水法官,辨法析理、胜败皆服;降访高手王志勇法官,走遍大江南北只为于法庭之外解万难……正是这些具体的人和事向我们展现了何为司法为民的初心,也彰显了“为人民不计功利,想事业甘于奉献”的海法传统。我深知要做好法院工作,需要足够的知识、能力、智慧和信仰。现在的我刚迈出法院生涯的第一步,但我相信人比山高,脚比路长,一步一个脚印,终有蜕变的一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