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法官风采 > 法官出镜
覃波:勤耕不辍 积露为波丨第六届北京市审判业务专家
作者:周元卿、徐婷  发布时间:2022-12-14 18:21:21 打印 字号: | |


扎根刑事审判  面向科技战场

专业精耕涉知识产权新类型案件

打击盗版侵权  保护商业秘密

树立裁判典范保护市场创新活力

完善知产审判“三合一”海淀模式

护航科创中心核心区高质量发展


他是第六届北京市审判业务专家,海淀法院刑事审判庭副庭长覃波。从广西少数民族大山里的牛角挂书,到法学硕士、法学博士路上的手不释卷,再到十六年刑事审判庭的研精覃思,“学而思,思而行,行而成”就是他的名片。


打击盗版侵权 护航发展增动力

海淀法院地处全国科技创新中心核心区,其刑事审判工作具有鲜明的地域特点。涉知识产权犯罪案件逐年增加,犯罪手段、对象及途径不断翻新。保护知识产权就是保护创新,覃波主动承担起专业化办案的重任。对于占比高达80%以上的盗版侵权案件,他与时俱进、不拘一格,以敢于“破冰”的务实理念和专业水准给予有效打击,护航科技创新动力活力。

12名被告人、10余个APP、5072部作品,当这些关键词连在一起,就意味着这起案件不简单。2020年,覃波负责办理“网络爬虫非法抓取电子书”一案。这是北京市近年来破获的涉案人员最多、涉案作品种类最多、影响最大的一起网络侵犯著作权案件。案件既涉及网络爬虫及自营APP推广运营专业技术问题,又涉及网络电子证据收集评价、电子书权属及数量认定等法律问题。

在案件的审理中,覃波从爬虫技术网络抓取行为的“非法性”入手,充分论证侵权作品“同一性”对比鉴定检材提取形式、手段及鉴定结论合法性,详细论述电子书与实体纸质书在证据收集认定、性质评价、作品数量认定及危害情节评定方面的差异,突破传统办案思维,提出许多新颖有据的裁判观点,为打击和应对此类犯罪提供了较有实用价值的参考意见。该案入选“2020年度全国打击侵权盗版十大案件”。

审理盗版侵权案件不仅“烧脑”,还考验体力与耐力。作为覃波办案团队的书记员,吕瑶菲至今对一起“贴标型”假冒注册商标案记忆深刻。“师父发现,涉案硒鼓里有很多不是被起诉的商标,数量会影响定罪量刑。于是带着我们对好几百个硒鼓进行清点分拣。数了好几个小时,手冻得通红。”虽然辛苦,但吕瑶菲却认为值得,案件顺利审结,被告人认罪服判。从覃波身上,她也学到了认真细致、不枉不纵。

近年来,覃波审理涉及实体图书、电子书、基础软件、商业软件等多领域、多类型的盗版侵权案件,最高涉案金额高达3000万。赵某某网络制售盗版教辅案入选中央宣传部、公安部、教育部等六部门联合发布的制售传播盗版教材教辅、少儿图书典型案例。因成绩突出,覃波先后于2019年、2022年两次被国家版权局评为“查处侵权盗版案件有功个人”。


树立裁判典范 引领市场保活力

大数据、人工智能、区块链等技术加速创新,日益融入经济社会发展各领域。海淀区互联网企业聚集,高新科技创新活跃,但因企业不当竞争引发的刑事案件不断增多,给司法带来新命题。法治是最好的营商环境。覃波深知,妥善审理此类新型案件,对于优化营商环境,激发市场主体活力和创造力,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在审理许某某2人侵犯商业秘密案时,覃波借鉴了民事审判规则和理论,综合考虑与秘密性特点相关的证据认定商业秘密,充分论证被告人行为满足侵犯商业秘密的各项构成要件,解决了工业技术型商业秘密技术秘点及其“非公知性”认定,专利公开与商业秘密保护的关系,商业秘密犯罪与专利民事侵权的界限及关联性,“反向工程”抗辩事由的审查与评定,侵犯商业秘密的相关数额、犯罪成本及“特别严重的后果”的情节认定等常见难题。该案入选2019年北京市法院知识产权保护十大案例,对严重侵犯商业秘密的行为给予有力打击,也加大了对商业秘密的保护力度。

在涉盗版“手游”网站一案中,被告人通过破坏电子数据的方式逃避处罚。覃波主要采取对第三方代理公司为被告公司销售用于启动游戏的虚拟货币的收入来认定犯罪数额,充分运用新类型电子商务支付平台数据及“手游”营销模式的新特点,确立了通过第三方平台数据印证涉案犯罪情节的规则,为打击此类故意躲避侦查的新类型犯罪树立了典范。案件审结后,他专门撰写《对盗版“手游”网站入罪情节证据的收集和认定》,获《中国版权》刊载。

知识产权犯罪案件具有很强的前沿性,面对实践中的问题,覃波喜欢钻研,喜欢分享,以问题为导向,提出具有可操作性的对策及建议,供大家讨论,在思维碰撞中不断优化完善,最终找到最优解,为立法和司法贡献出基层法官的智慧。

2022年,覃波受邀以《帮助信息网络犯罪活动罪案件的法律适用要点》为题,在“京法网上课堂”为全市法院同行分享办案思路和经验。他还多次走上北京大学、中国政法大学等高校的讲台,结合办理的案件,讲解法律适用及裁判思路,为同学们送上前沿的刑事理论及实践知识。


破解实践难题 锐意试点改革出经验

2013年,海淀法院成为北京市首家开展知识产权审判“三合一”试点改革法院,覃波作为审理知识产权刑事案件的主力,也参与了这一改革进程。

他始终坚持“刑事程序规范庭审、民事经验辅助查明”的思路,力争把知识产权审判“三审合一”的改革理念和精髓融入到实际办案过程中。在审理机制上,探索建立“共组合议、联席研讨”,通过典型刑事案件审理,确立新型犯罪案件的认定标准。此外,通过与海淀检察院、海淀公安分局建立联动机制,在知识产权司法保护理念、执法办案尺度等方面达成共识;通过走访中关村管委会、软件协会等行政机关、社会机构,邀请中关村电子市场商户旁听典型案件、现场释法等方式,向外界介绍“三合一”审判相关情况,并作出相应提示,在源头预防知识产权犯罪案件发生。

为了更好推进“三合一”工作,覃波在深入调研后,撰写《论知识产权审判方式改革下审判权综合运行机制的构建》一文,提出独到、创新且符合司法实践的观点和见解。该论文被中文核心期刊《电子知识产权》录入刊登,并获评全国法院系统学术讨论会二等奖。

2021年,海淀法院被授予“北京法院科技创新审判特色人才高地”,覃波与有荣焉。他将以获评专家为新起点,坚持慎思笃行,永葆对刑事审判事业的至忱热爱,精进涉知产案件专业化审判能力,为科技创新中心核心区高质量发展保驾护航。


 
责任编辑:范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