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法苑文化
来法院工作后,我才知道......
  发布时间:2023-01-24 10:09:18 打印 字号: | |

新年伊始,现在的你

是不是正在厨房里忙碌

与亲人朋友热络地交谈?

说起这一年生活的成长与变化

让我们听听海法人的故事

有哪些来法院工作后

才知道的事


促成调解靠“砍价”

讲述人:王鹤霏

来法院工作后,我才知道院里都是“超级赛亚人”,他们文能提笔写判决,武能徒手搬卷宗;内知法律适用,外晓人情世故;在院修得了各式设备,堪比蓝翔毕业;在庭断得清利益纠纷,坚守公正本心;表面一本正经端庄严肃,实则脑洞清奇日常搞笑。

最让我印象深刻的技能点应属调解中的“砍价本领”。例如在曾参与的案件中,起初原告要求全额退款,被告只答应退30%,双方方案差距大,庭前调解始终难以推进,庭上双方情绪也比较大。为促成调解,法官先是“大锤八十”地和被告沟通,又给原告做工作。经过反复协商,双方退费数额不断接近,却差在300元上再也不肯让步。可是法官仍不放弃,开始“小锤四十”般100元、50元地调整,当双方终于点头同意的那一刻,我真的很想跳起来给法官点赞!不论是大额快“砍”,还是小额慢“砍”,一切努力都是为了让当事人在速裁调解工作中感受到权利实现,争取做到案结事了。


“法理”新解

讲述人:郑蕾

来法院工作后,我才知道,有时候解决纠纷最需要的不是严肃的法律法规,而是倾听与排解。记得有一个交通事故责任纠纷的案子,被告拒接原告电话,也迟迟没有支付任何费用。原告十分愤怒,在我试图调解的时候表示:我跟这种人(被告)没什么好说的,我不接受任何调解,你们法院也不要帮这种人说话!

后来经过详细了解,被告身患严重疾病,无力支付高额医药费,因此心怀恐惧而不敢接原告的电话。于是我将这个情况反映给原告。

巧的是原被告居然还是老乡,原告也深深理解被告孤身在京打拼的不易,最终被告当庭支付一万元医药费。在法庭外面,原被告居然拉起了家长里短,之前“不是你死就是我活”的紧张气氛荡然无存。也许,对于当事人来说,法院不仅是讲法的地方,更是说理的地方;而这个“理”,我想除了“法理”之外,还包括设身处地的“理解”。


法庭电脑会“跳舞”

讲述人:姚晔

入院半年了,我的师傅黄法官不仅是我的老师,教我工作上的知识,还有的时候是一个“单口相声艺术家”,比如“电脑跳舞”事件。

那是一个日常的下午开着日常的庭,现场来的当事人和云法庭上的当事人和日常一样的交换意见,书记员也在日常地记着笔录,突然电脑开始频繁地闪烁,一开始书记员还能跟上闪烁的步伐,但是后来闪得越来越快以至于终于看不见笔录只能对着电脑干瞪眼了。我们赶紧拨通技术电话请求修复,但修理需要时间。想到下一个庭的当事人已经在门外等待,我们有点垂头丧气紧绷着神经,不知道该如何是好。这时候黄法官突然说:“既然电脑不跳舞了,我们可要抓紧时间哦,得赶在下一次跳舞前完成这次庭审。”听到法官这么说大家都轻松地笑了,本来烦躁的情绪一下就烟消云散,庭审也进行得很顺利。

来到法院工作后我才知道,外界眼中严谨和专业的法官背后,需要一颗强大、乐观的心,在未来的日子里我将再接再厉,成为一名优秀的法官助理。


一趟又一趟才是日常

讲述人:王璇

在这里,面对“蜂拥而来”的案件,在夜幕中伴月而归是常态。只有亲自到被执行人家里,我才知道执行工作原来不仅是扣划钱款那么简单,当事人所需要的是理解是温度是关怀,是从源头上化解积累已久的矛盾。

在一起工伤补偿款追讨案件中,被执行公司账户空空如也,我们先后跑了公司三个注册地都毫无线索,但是想到遭受工伤要不到钱的申请人,又鼓起了干劲。从蛛丝马迹中发现股东,到面对公司强势法务“瑟瑟发抖”,再到师傅出马以法为据,晓之以理……在申请人要到钱,朝我们微笑的那一刻,我感觉所有的辛苦都化成了一股股暖流,流入了心间(。・ω・。),真切体会到只有一趟又一趟,才有一个又一个小成果。


语言的艺术之怎么“调”,怎么“解”?

讲述人:毛添萌

来法院工作后,我才知道实践中有这么多让人“烧脑”的对话。比如当你说“被告,陈述你的答辩意见”时,回应你的有可能是“对不起,我没听懂这是什么意思”;又或某天接到电话,当事人说“我上诉了”,沟通后,对方才恍然大悟,“哦,原来这叫起诉”。

记得初出校门时的我,妄图揣着一身“法言法语”做调解工作,多多少少出现些面面相觑、“语言不通”的情况。面对当事人一副着急又不理解的表情,我只得来一句“您别急,我跟您先解释这是什么意思”。也正是这些沟通中的小插曲,让我逐渐意识到法言法语的表达有时也得接个地气,尤其是在做调解工作时,如果都不能让对方听懂,怎么“调”,怎么“解”呢?果然,还是实践出真知呀!


语言的艺术之“共话家常”

讲述人:廖怡晨

入职之前,我想象中的法院工作是:法槌一敲,开庭!入职之后,当事人那句:“哎,XX日开庭我可去不了,你再安排吧!”让我清楚地意识到,我们并不是要做“高高在上”的审判者,而是要成为为当事人提供法律帮助的服务者。

步入新的一年的一个重大改变是,我从:“哎,您好,这边是海淀法院,关于您起诉XXX的案件,有调解的意向吗?”变成了:“喂,您好,XXX女士吗?考虑怎么样了,大家都不容易,退一步海阔天空呀!”法条之外,法院的工作最重要的是贴近群众,站在群众立场上,用老百姓能听懂的话,为他们服务。新的一年,当事人又会带来怎样的新故事,我期待并盼望着。


“这个当事人我曾见过的,可是......”

讲述人:裴可心

看完《底线》,我激动地和小伙伴表示,《底线》调1.5倍速,就是法院的真实节奏,案件纷至沓来,和上班一样。来法院工作后,我才知道,在绝对的案件量面前,记忆力是没用的,好记性不如烂笔头。我曾经自诩过目不忘,高中的文言文读几遍就能背下来,研究生时一轮期末考背几万字是小case。而来到法院后——这个当事人我曾见过的!可是他之前问我什么来着?我让他邮寄什么材料来着?这个案子是怎么结案来着?这个判决我有没有校对完来着?……等我去翻翻我的备忘录。


打电话有多“难”?

讲述人:贾兆迪

原以为法官助理的工作考验我的是一个个复杂的案情,但实际上,上班以后遇到的第一个难题就是打电话。

打电话前我紧张地酝酿好了情绪,准备询问事实,但当事人一句“我想撤诉”让我在电话的这一头当场愣住,看着手里列好的问题提纲一个也用不上,对撤诉程序缺乏经验又让我很是慌乱,那几秒种心情真是五味杂陈。半年来,类似的瞬间变着花样上演,考验着我的随机应变能力。但也有很多闪闪发光的时刻,让我无比珍惜:当事人的一个肯定的眼神、沮丧后的那句“你没问题,放心大胆干,有事还有你夏姐”......都让我倍感温暖,这些亮晶晶的星星我会好好放在自己的星星兜里,带着温暖,继续前行


意料之外的“酸甜滋味”

讲述人:田雅囡

学生时代的我,对法院工作的印象是“严”,法官庄严、法院严肃。但实际工作后,却总有些“出乎意料”的事情发生。记得一次串案的庭前准备,预计一上午是两到三个当事人到庭,但最终统计送达情况时发现有七个当事人出庭应诉。一上午的时间要完成七个庭审显然不够。好在最终在法官主持下“化险为夷”,七个案件顺利在上午调解完成。我在暗自庆幸之余也深感要加强经验积累和能力的锻炼。

除了这些惊心时刻之外,也有一些暖心体验。一次线上开庭,笔录签完该告知当事人下线时,由于网络问题,线上一方当事人端突然只剩画面没有声音。我和他说没有问题的话,可以下线了,他却没有直接退出,先是点点头,然后在纸上写了“好的,谢谢法官”。当事人的认可与感谢让我深深感受到了这份工作的重量。半年的助理工作让我真正揭开了法院的面纱,严格严肃的背后其实暗藏真实鲜活的酸甜滋味,而新入职的我也将在未来履行职责的同时继续体悟法院工作的奥妙。


“凭良心”也要有保障

讲述人:秦天

去年有个继承案件,遗产是拆迁安置的四套房,还没办房产证。双方当事人是姐弟俩,关系挺好,来法院前就商量好了:姐姐继承三套房,弟弟继承一套。审理中为确保依法调解,必须得有房地产公司书面证明这四套房符合办理房产证的条件,才能针对房产分配出调解书;而房地产公司却要根据法院的文书才能给当事人出这样的证明,这就陷入了死循环。这时一方说,不在调解书里具体分房子了,而是协商把拆迁协议书项下的权利义务全部让姐姐继承,姐姐根据调解书拿了四套房以后再自己把其中一套给弟弟。弟弟也同意这个方案。但是法官却犯难了:司法实践中碰到过类似情况,万一姐姐事后反悔,弟弟就什么也拿不到了,换句话说:全凭良心。

经过法官们的讨论,最终决定:在开庭笔录里详细记录,双方达成这项调解的真实意思是尽快办理房产证,而不是真的要让姐姐全拿四套房;并且反复向弟弟释明这么做有风险,万一以后姐姐反悔可以回来查笔录。法官这种严谨的做法让我认识到:司法实践中要谨慎对待当事人的权利,切实保护当事人的合法利益!


换位思考有多重要

讲述人:胡佳欣

作为立案庭的一员,我独自开始完成的第一份工作是审理网约案件。李霞法官很耐心地教我执行案件审核的要点,我自以为能够胜任这项工作,却发现提出审核意见后,当事人再次提交立案材料还是存在问题。打电话给当事人后,当事人反馈看不懂审核意见里的法律用语,不知道如何修改。

李霞法官知道后便向我传授小技巧,比如当事人申请执行标的额有误时,可以核对申请执行书和生效文书,计算出正确金额。在审核时,告诉当事人具体哪里存在错误,正确的计算方法和金额应是什么,这样当事人能够清楚知道应该怎么修改。我恍然大悟,修改了我的审核意见的表述,第二天当事人再次提交的材料中所有的问题都得到了解决,顺利通过了立案审查。这也使我意识到只有换位思考,主动应变,才能将冷冰冰的法律变成真正有温度。

 
责任编辑:范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