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法苑文化
法律的灵魂在其规则,而血肉在其实践
作者:苏航  发布时间:2023-03-06 10:23:33 打印 字号: | |


近日,部分感冒药、退烧药受到追捧,甚至因抢购导致“一药难求”。在此局面下,很多热心人拿出家中多余的药品,赠给有需要的网友或邻居。但当因赠药引发的纠纷不时见诸报端,“吃出了毛病怎么办”也逐渐成为现实问题。对此,有法律从业人员指出赠药属于好意施惠行为,如果发生意外,即使赠与者有责亦应依法减轻赔偿责任。而在社交媒体上,也有不少人直言“赠药需谨慎”,更有论者发出完善法律、鼓励向善的呼吁。

的确,赠药行为的法律责任需要在个案中甄别,难以一语说清。从法律上讲,由于药品来源、性质、当事人注意义务有所不同,在造成受赠人损害的情况下,可能指向不同归责原则;而究竟应该在合同法、侵权法还是药品管理法中寻找权利基础,也不宜一概而论。因此,赠药纠纷很难给出法律责任的“唯一解”。但总体看来,现行法已经提供了充分的法律工具,无论寻求赔偿还是减免责任最终均能找到规则依据。这保障了尽管纠纷事实千变万化,但法律推理及结论不会因人而异。简言之,赠药纠纷并非疑难案件,将症结归咎于“法律不完备”并非持平之论。

另一方面也应看到,网友对于法律“治愈力”的担忧也有可理解之处。在任何共同体中,法律制度都是应对日常生活所需的社会建构,它针对和解决的一定是普遍而常见、因此也最容易让社会生活产生“褶皱”的问题。由新冠病毒感染引发的纠纷难以预料,当然无法成为立法时的核心关切,更不会有法律条文明确指出纠纷处置规则。尽管在专业人士看来,法律已经提供了足够“趁手”的逻辑工具,但在圈外人眼中,解决赠药纠纷要进行复杂的法律推理就意味着高昂的使用成本,也不免带有法律指引功能缺位的遗憾。

在笔者看来,与赠药有关的焦虑是这个道理最贴切的事例:法律的灵魂在其规则,而血肉在其实践。英国法学家哈特曾指出一切法律规则都具有核心含义与开放结构。当核心含义如同在灯火下纤毫毕现时,开放结构却在昏暗中半隐半现。更重要的是,这二者又是变动不居的。立法时不曾设想、但却能够被法律文义涵盖的意义,最终成为法条典型含义的事例并不鲜见。而一些立法时常见的调整对象,却可能随着社会变迁被逐渐淘汰,导致法律的核心意义也随之变迁。这种以开放为特征的弹性正是法律生命力的体现。因此,赠药纠纷并非摆在法律秩序面前的一道难题,而应被视为以实践让法律更丰满的契机。它呼唤我们,把脉社会关切、用好价值引领,以法律适用填补条文的开放结构,为解题选择选择合适的法律工具。如何准确把握立法时尚不存在的法律精神,为社会公众注入安全、公平的情感体验,是法律人必须面对的考验。

 

责任编辑:范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