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中心 > 法院动态
手语翻译进法庭,让公正“无障碍”
作者:陈晨  发布时间:2023-05-22 17:25:04 打印 字号: | |

5月的第三个星期日是全国助残日,在中国裁判文书网搜索,会发现自2001年以来与听障人有关的案件约1万起。听障人如何在法庭上为自己辩护?如何在庭审中争取合法权益呢?

有听力残疾的未成年人犯了罪,却对法官表达的意思似懂非懂;两个听障人到法院离婚,对于财产分割争执不下,法官想调解却无从下手……这些都是曾在法庭真实出现的情况。 

为了帮助听障人跨越有声和无声的鸿沟,手语翻译作为志愿者加入庭审,让残疾人诉讼权利得以平等保障。他们中有年事已高的教授,有退休多年的特教老师,很多人坚持多年,只为义务相助。 

本刊记者走近法庭手语翻译的工作,看他们如何为助残事业发光发热。 

李荣在法庭上进行手语翻译


手语因人而异,事先沟通磨合 

“我只是一名普通的‘传递者’。听障人就像生活在一座有着断桥的城市里,我要做的事情就是帮助他们跨过那些断裂的桥。”法庭手语翻译李荣告诉记者。 

李荣是一名特教学校的老师,2008年在一位退休教师的推荐下,利用休息时间到北京海淀区法院做手语翻译,一直坚持到现在。手语翻译对当事人的帮助有多大呢?她举了个例子。 

听障人小南文化程度不高,16岁就进入了社会,结识了一个同为听障人的不良青年。小南法律观念淡薄,加之视对方为好友,因此在对方邀请他帮忙偷电动车的时候,小南没有拒绝,就这样成了盗窃罪的从犯。 

看到这个没有前科的听障青年,李荣觉得很可惜。在开庭前的手语磨合阶段,她将坦白、认罪认罚从宽,以及法律关于聋哑人或盲人犯罪,可从轻、减轻或免除处罚的规定翻译成手语,讲给他听。 

坦白、认罪认罚等法言法语变成手语,不能直译只能“意译”。小南和部分犯罪的听障人一样,文化程度较低,不少手语他看不懂,李荣不得不以情景模拟的方式,配上手势和表情 “演出来”,让对方理解。 

“庭审之前,我都要和每个翻译对象磨合,了解其听障程度、生活环境、教育背景等。”李荣介绍,刑事犯罪当中的听障人一般文化程度不高,并且来自全国各地。他们的手语并不标准,有的只是停留在“比划”阶段。同时,手语也有方言,全国有多少地区、多少方言,就有多少种手语。此外,对于同一种含义,每个人惯用的表达也不尽相同,手语翻译要提前将这些全部了解清楚并在庭审沟通中运用,才能正确传达信息。 

在李荣进行沟通磨合的过程中,小南理解了法律规定、刑事政策,还对她产生了充分的信任。这就让后续庭审中的沟通十分顺畅,小南在法庭上认罪悔罪态度良好,法庭对其从轻处罚。 


保障诉讼权利,翻译责任重大 

“法官曾对我说,他们在和有听力障碍的当事人沟通时有一种无力感。法官想和他们说理讲法,但语气、语言、情绪,对方都感受不到,就像拳头打到棉花上。因此我们的作用不只是翻译,还要释法说理。”李荣说。 

曾经有一个漂亮的听障女孩,没有读过几年书,从老家到北京打零工,被不良青年误导,开始盗窃钱包、手机等。李荣见到她时特别惋惜,就用手语和她解释可能面临的刑事处罚,并对她说:“你这么漂亮,你做的事情和你的漂亮不匹配。你很年轻,要找一条正路走,不能一辈子做罪犯。”女孩信任地看着李荣,表示知道错了,今后一定改正。 

随后,李荣继续打手语:“那你可要遵守你的诺言,改邪归正。我会把每个手势和动作,丝毫不差地翻译给法官。”女孩用力地点头。

 在此后的庭审中,女孩充分信任李荣,完整地交代了犯罪经过,认罪悔罪的态度也流露得非常真实。女孩在法庭上打手势:“我一定会悔过自新,我还年轻,不会重蹈覆辙……”李荣将她的意思全面传递,最终女孩被减轻处罚,如今已经回到老家,找到了新工作。 

在翻译的过程中,李荣还遇到一些听障人,由于接触社会少,文化程度低,他们甚至无法完全理解庭审的作用。遇到这样的情况,她就会在法庭上用通俗易懂的手语介绍法官、原告、被告、公诉人、法警的身份作用,以及法庭纪律、法律的威严等。 

李荣说,听障人的理解能力和听力健全的人不同。听力健全的人在生活中可以通过听力随时随地捕捉外界信息,因此对于法律知识比较容易理解。但听障人不同,由于他们无法通过听力接收信息,知识面比较窄,对 法律的理解比较慢。 

李荣曾经参加过一个离婚诉讼的开庭审理,夫妻俩都有听力障碍,学历也不低,但是对法律常识知之甚少,无法理解法言法语,也不能顺畅表达诉求,这就导致他们很着急,情绪比较激动。 

李荣参加庭审后,女方焦急地打手语问她:“你会把我想说的话,一字不落地翻译给法官听吗?”李荣回复道:“你放心,你说的每个字我都如实传达。”就这样,关于房产过户、财产分割、孩子抚养等,李荣把法官讲的法言法语翻译给两人,又把两人说的事实和理由传达给法官。离婚官司顺利进行。 

李荣说:“我2008年开始做法庭手语翻译,到现在已经15年了。在这个领域,还有更多比我参与更早、坚持时间更长的手语翻译。我们利用休息时间,义务为有听力障碍的人提供帮助,从而让他们的权利得到保障。”


打造无障碍法庭,司法为民在路上

手语翻译进法庭的背后,也有法官们的努力。北京海淀区法院法官助理孙佳韵介绍,我国目前有残疾人8000余万人,听力语言残疾群体约为 2000余万人。

此前,虽然海淀区法院一直邀请手语翻译加入庭审,但都是由审判人员自行联系邀请。为了规范化工作流程、提高服务质量,海淀区法院诉讼服务中心在2021年建立法庭翻译集约对外委托模式,诉讼服务中心还制定了《海淀区人民法院法庭翻译对外委托工作办法(试行)》,李荣也被纳入了专家咨询委员会。 

当案件进入审判阶段之后,由诉讼服务中心统一委托手语翻译介入开庭、提审、庭前会议、宣判等所有可能需要同听障人沟通的环节和程序,以消除诉讼障碍、协助庭审过程,保障残疾人行使辩护等诉讼权利。 


“近年来,手语翻译介入的案件每年约有5件左右,数量不多,但由于涉案人员为听障人,其中一部分文化程度有限,因此在庭前、庭中、庭后的交流,高度依赖于翻译人员。”孙佳韵介绍。 

目前,我国司法领域对残障人士诉讼权利的保护措施逐步完善。《残疾人保障法》以及最高人民法院、中国残疾人联合会于2018年7月联合发布的《关于在审判执行工作中切实维护残疾人合法权益的意见》,都为法院对残疾人提供司法服务和保障工作做出了指引。《无障碍环境建设法(草案)》已于2023年4月开始进行二次审议。 

无障碍法庭的建设,远不止“手语翻译进法庭”。孙佳韵介绍说,我国残疾群体主要可分为肢体障碍、听力障碍、语言障碍、视力障碍及智力障碍者,他们在诉讼中遇到的困难可分为:信息获取、表达的障碍,以及物 理设施环境上的障碍。 

残疾人保障法规定,国家和社会应当采取措施,逐步完善无障碍设施,推进信息交流无障碍,为残疾人平等参与社会生活创造无障碍环境;国家采取措施,为残疾人信息交流无障碍创造条件;公共服务机构和公共场所应当创造条件,为残疾人提供语音和文字提示、手语、盲文等信息交流服务,并提供优先服务和辅助性服务。 

海淀区法院不仅在硬件设施上进行改造,搭建无障碍法庭,其智慧法院的建设也方便了残障人士网上立案、电子送达。“云法庭”等多元系统可以实现一网通办,法庭手语翻译可以加入线上“云庭审”,从而在立案、送达、开庭等多阶段满足残障人士的司法需求。 

孙佳韵说:“根据《最高人民法院、中国残疾人联合会关于审判执行工作中切实维护残疾人合法权益的意见》指示精神,我们还将在涉残疾人案件的审判、执行工作中,充分发挥国家司法救助、法律援助、法律服务的功能作用,使残疾人享受到门槛更低、内容更多、范围更广的法律服务,切实保障残疾人平等地充分参与诉讼活动,争取实现对残疾人的权益保障从立案到执行,从诉讼引导到无障碍诉讼全面覆盖。这是长远的目标。”

 

来源:中国妇女
责任编辑:范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