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法苑文化
王彬:给自己的职业生涯留下美好的足迹
作者:王彬  发布时间:2023-05-29 09:01:33 打印 字号: | |

王彬,执行局法官助理。在今年全国法院系统第三十四届、北京法院系统第三十四届学术讨论会中荣获三等奖、二等奖。

转眼间来海法已经四年多了,这四年多,一期不落的参与了从31届到34届学术讨论会。

这几年自己愈发坚定一个认知,那就是学术讨论会是法院人的“奥林匹克”,只要能参与,就没有不参与的理由。

一是工作中的很多疑惑只有沉下心来研究才能找到答案。在工作中,我们会有很多疑惑,比如探视权案件如何执行、人身安全保护令如何执行、执行案款发还怎么样才能效率更高一点、有些特别烦人的小问题有没有可能一劳永逸解决等等,这是工作中经常会碰到的疑惑,也往往是同事们日常吐槽的点,而论文,则是寻找答案的最好途径和渠道。

二是写作是很好的反馈一线问题、经验和智慧的渠道。一线司法工作是一个巨大的宝库,一线司法工作者则日常徜徉于这个宝库之中,法律规则从不够完善到日益完善的发展历程,某种程度上就是把一线问题、经验和智慧抽象化、规则化的过程。过去数十年,海法人用“改革开放四十周年40个重大司法案例”占其三为代表的诸多开拓性探索,输送海淀经验、海淀智慧,为司法规则的日益完善作出了贡献,这些贡献还在持续,而论文写作,显然是延续贡献的重要渠道。

三是作品是我们在忙碌工作中送给自己的很好的精神慰藉。工作中我们不免有各种各样的烦心事,非常消耗情绪,总需要点精神食粮来抚慰一下自己疲惫的神经,而写作就是一种很好的精神慰藉,过去四年,我写了48篇外宣、17篇信息、4篇司法建议和4篇论文,有时月产量很高、有时很低,但大体上,写的多的时候情绪高、写的少的时候情绪低,在纷繁的工作中,写作是很好的调剂心理状态的方式。

回首这四年学术讨论会的参与经历,推动自己参加的直接动因是不一样的。19年院里鼓励新人参加,苦于不知道写啥和刚扭了腰不能久坐,直到交稿前夕,我才花了两个通宵的时间,在北京初夏的夜风中攒出来一篇稿件,这次突击写作经历,让我收获了几点,一是哪怕带着腰伤也可以写作,二是工作中的一些槽点可能就是点燃论文的导火索,三是粗制滥造肯定没前途。20年因为前一年被借调俩月从事涉众型案款发还,在工作中发现了一些可以改进和提高的方面,所以就试图写成论文,最终结果不错,虽然在全国颗粒无收,不过收获了北京法院优秀。21年专职从事教育整顿工作,熟悉了凌晨丹棱街的灯火,也在客观上没什么时间写作,只是因为一个选题跟自己毕业论文相似,本着重在参与的精神参加,结果自然也就重在参与,但我并不后悔那些在夜半丑时被挤出来花在论文上的时光的投入。22年参加学术讨论会,是唯一一次蓄谋已久,因为21年专职从事队伍教育整顿工作,让我得以站在一个我从未站过的角度和高度观察思考人民法院工作,因为工作关系,也得以接触很多以前未关注或者根本关注不到的信息,大概21年深秋,我就暗暗决定来年要写职务犯罪审判管辖。

关于选题

很多优秀的小伙伴们都有自己选题的视角和经验,我自己选题就是因为“感兴趣“和“想写”,不过从事后来看,对于个人而言,我认为好的选题至少包括如下两个要素:

一是要兼有问题性和学术性。工作中,我们会碰到很多问题,这些都是来自一线的、非常鲜活的灵感来源,细细思考,可能就是很好的学术素材。不过工作中碰到的很多问题在学术性上可能确实欠了点,比如打印机不好用或者系统网速慢,这些问题写学术论文难度显然不小,但我想说的重点不是很多问题没啥学术性,恰恰相反,而是很多问题我们只是没有找到学术的点,比如我第一篇学术讨论会作品,写的是京牌车司法拍卖定价,当时我只写了现行规则可以再完善,但是却没有触及到更为深刻的问题,比如司法拍卖拍品定价机制问题、法院定价权限问题等,我相信如果从这些角度去写,这未尝不是一个兼有问题性和学术性的好命题。

二是自己一定要感兴趣。彼之蜜糖我之砒霜,每个人的基础、经历和兴趣都不一样,对甲来说绝佳的命题对乙来说则未必,因此论文一定要写自己感兴趣的命题。写作的过程是一个物理上痛苦、精神上痛苦和快乐来回切换的过程,如果写自己不感兴趣的命题,过程可能就只有痛苦。更关键的是,因为感兴趣,碰到问题就会想着解决而不是逃避,因为感兴趣,无形中积累的案例、素材、想法才能成为写作中急需破局时的灵光乍现。

关于如何写作

关于如何写作,我更想和大家谈谈教训而不是经验。

一是尽可能的合作,以免跳坑。我这次论文写作有两个能让论文直接挂掉的大坑,一个是家里新换电脑导致低级文字疏漏很多,比如叠字、别字等,一个人很难发现。另一个是改动太多导致文字晦涩,这回一共改了6次文章框架,每次框架的改动又伴着3到4次小改动,自己对自己的文章越来越熟,以至于很多表达旁人会觉得很拗口而自己丝毫不知,不仅他人阅读体验极差,也不符合自己一贯的表达水准。如果写作中能够和伙伴一起,显然这两个致命大坑都是可以避免的,这只是合作最基本的文字校验,就能够让文章起死回生,何况合作中还有法学功底与思想的交锋碰撞!

二是尽可能选择自己能够驾驭的主题。这次论文写作,我检索过与自己主题相似的文章,一篇是最高检一位同志发的,另一篇是包邮区某位学术讨论会一等奖得主发的,都是法核文章,所以就选题而言,自己这回的选题算是很新锐的,但显然文章没有达到二位前辈的高度,抛开知识储备、文字功底等短期内补不上的短板,最直接的原因只怕在于对自己的选题缺乏细节驾驭能力。虽然我的刑法学功底尚可,读研时还曾兼职讲过司考刑法,但刑事案件特别是职务犯罪案件的办理经验却完全空白,因此只要写这个主题,涉及具体的程序办理、细节操作完善等,就必然很难提出带着鲜活气息的实用建议,长于战略却短于战术的缺憾百分百会出现。可惜我完稿后才领悟到这个问题,不然早点和刑庭的小伙伴或者纪委监委的同志合作,相信会有更好的结果。

今年是我来法院工作的第五个年头,终于收获了第一个全国性的论文奖项,小小实现了支部领导对我们年轻人的期许和鼓励,也给自己的写作履历补上了最短缺的一块拼图,希望这次获奖只是开始,希望自己的职业生涯能够留下更多这样美好的足迹,希望以90后为主力的海法年轻人能够在学术讨论会的舞台上重现海法曾经的辉煌。

 
责任编辑:范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