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法苑文化
高曼洁:以文字为水 载思维之舟
作者:高曼洁  发布时间:2023-06-27 12:56:08 打印 字号: | |


高曼洁,刑事审判庭审判员。合作撰写的两篇论文在今年全国法院系统第三十四届、北京法院系统第三十四届学术讨论会中分别荣获二等奖、一等奖,优等奖、三等奖。

学术讨论会于我,亦师亦友。它像师长,传递实务中最前沿的观点,它又像一个老友,见证了我们一代代法院人的思考和成长。

学术讨论会写作是一个重塑知识结构的过程。论文写作的缘起往往是对遇到问题的探索或者新颖问题的好奇,为了解答心中的困惑需要不断的延伸知识的触角。或者在一个领域内不断探索理论和实践的深度,或者在众多领域中寻求问题共性的答案。要在有限的字数内阐释清楚一个问题,需要“须鲸式”汲取新知,一篇一万多字的论文,往往需要数十倍字数的信息基础,从而从厚积中寻找薄发的出口。因此,学术论文的写作过程,能够补充日常工作的知识盲区,重塑知识结构,丰富知识地图。

学术讨论会写作是一次向内挖掘的过程。写作不仅仅是“术”层面的知识拼搭,更是不断向自我剖析和挖掘的磨炼。观点千千万,如何去伪存真,大多都要经过一次次树立观点、推翻再重建的过程。在不同的观点激荡中,如何把握自己的态度,既鲜明又真切,既能说服自己又能说服读者,既不吝惜观点的表达,又能在发现错误时果断删减、调整方向。最终作品的呈现,不仅是平面的文字淬炼,更是写作中心路历程的不断刷新、拨云见日。

在实践中遇见灵感。学术讨论会写作与学生时代的论文写作有一个很大的不同,它的实务性更强,往往来源于司法实践中的疑难问题,或是对某一个领域前瞻性的思考,又或是对一类司法规律的总结。论文写作的根,深植于司法实践。在工作中遇到的问题和思考,及时记录,这些日常的点滴积累就是写作最好的素材,是司法实践中的真问题。遇到真实的困惑,才有通过写作解决问题的动力,写出的作品也往往具有更强的实务共鸣,避免空洞乏味。

以微雕的精神打磨论文。论文框架的搭建是一个从梳理问题到解决问题的过程,具体的思路要落实到文字上,更需要以微雕的精神进行雕琢。论文是写出来的,也是改出来的,在建立了自己的思考之后,旁征博引并树立自己的观点,写作也是一次精雕细琢的过程,大到对一个观点的梳理,小到一个文字标点符号的修改,都需要精心雕琢。在反复修改和打磨的过程中,文字的表意逐渐精准,语句的结构逐渐通达。一次次的修改,就是在不同的时间维度内重看论文,随着对问题更加深入的理解,论文的内容和形式逐渐趋于完备。

学术讨论会的写作虽然是严谨的学术文体,但同时也是一次生动的观点表达。用精准的文字,让问题像一幅画卷一样在读者面前徐徐展开。思维的火花不能被埋没,文字便是最好的载体。


 
责任编辑:范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