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我是黄文妍,来自湖南省常德市,本科毕业于西南财经大学法学-会计学双学位班,研究生毕业于北京理工大学法律(法学)专业,目前在民一庭工作,十分荣幸能加入海淀法院大家庭。
法之信仰,公正之追求
起初报考法学专业,或许是受到电视剧里铁面无私的法官、能言善辩的律师形象影响,想到若能置身于严肃神圣的法庭,在法律的指引下为公平正义而奋斗,将会是令我无比自豪的一件事。
抱着这样单纯的想法,我进入了法学院。在法学课堂上,我了解到法律条文一字一句的背后,凝聚了专家学者们多少轮的论证,汲取了多少案件的经验与教训。往往一个字的差异,都可能造成公众和裁判者对于法律的理解不同,在裁判中出现分歧和争议。我意识到法律不仅仅是冰冷的文字,而是牵系着一个个当事人和他们的家庭,在保障人民权利、维护公平正义和推动社会进步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这使我对法律的信仰更加深刻。而能够成为一名海法人,让我觉得离自己的信仰更近了一步。
勤有功,戏无益
进入海淀法院工作是我的梦想,但当真正接到录用通知的时候,我却有些恐慌。在这里涌现过如此多优秀的法官、典型的案例,其支撑无疑是法律知识与办案经验的长期沉淀,而我接受的六年法学教育似乎显得有些不够用了。
从小处说,我们的日常工作往往涉及到移保全、委托鉴定、移上诉等,这每一项原本在法条中所占篇幅不多,但在具体工作中却可以拆解成好些步骤,每一个细节都需要尽力做到精准,才能避免因为自己的失误给当事人造成金钱和时间上的损失。这也是我第一次感受到培训中前辈们所说如履薄冰的感觉。而带我的张慧法官告诉我,要想使自己成为工作的主人,而不是被千头万绪的工作牵着鼻子走,便只能主动学习、勤于思考。
在民一庭实习工作的两个多月里,我很幸运能有张慧法官这样的引路人,从她身上,我看到了“勤”在法院工作中的重要性。午休时办公室里亮起的台灯和电脑屏幕、庭审前半小时一个接一个的电话、下班后周末时的键盘敲击声,都记录着她对于工作的认真与付出。面对当事人质疑时的不疾不徐、与其他法官的头脑风暴和观点碰撞、庭审中严丝合缝的提问逻辑,都体现着她对于法律的热爱与钻研。
对比着张慧法官的工作状态,我常发现自己的不足。比如担任庭审记录有时跟不上节奏,偶尔还会弄混法律专业术语,回复当事人时的支支吾吾,而张慧法官总是鼓励我多学多练,教我如何从当事人一大段的陈述中迅速抓取重点,让我利用空余时间补齐缺失的知识模块。面对发起诉、送达等问题,我常常因为当事人不配合、联系不上而头疼,或者因自己不够细致没有全面地送达而出现纰漏,而在这个问题上她也教了我很多解决办法,比如通过其他当事人或者网络寻找其他联系方式,给当事人的每一个地址都寄出邮件,给公司送达时写上法定代表人代收,开庭前再次确认是否送达成功等等,这些细节都是我需要在未来工作中继续学习并用于实践的。
也是在这个过程中我逐渐明白,法律是需要终身学习的学科,要真正把法律作为我们一生的事业,则需要发自心底地热爱,勤于从工作中学习,合理利用时间不断探索知识的边界。
不诱于誉,不恐于非
公正是法律的灵魂,也是每位法律工作者的操守。从一名法学生转变为政法干警,法院工作使我逐渐了解到,作为法官助理不仅需要深厚的法律知识和技巧,更需要坚韧不拔的品质和公平公正的立场。
在本院和高院组织的培训中都将廉洁教育作为我们新人的第一课,授课老师所列举的司法工作人员严重违法违纪案例中,无一例外会有“理想信念丧失”甚至是“从未树立理想信念”的提法,坚定理想信念不是一阵子而是一辈子的事,要常修常炼、常悟常进、慎独慎微、心怀敬畏,要常常审视自己的一言一行,沉下心来学、身体力行去做。这也让我想起刚来民一庭时,张慧法官曾说的:“无欲则刚”。
法院工作每天要面对形形色色的当事人,其中不乏有为了自己的利益而以利相诱、以权相逼者,而只有真正信念坚定的人,才能在日复一日的工作中守住初心,才能真正维护公平正义,触不直者去之。未来我也将时时提醒自己,严格按照各项规章制度办事,养成认真踏实、务实谨慎的工作习惯和作风,以严肃、公正的态度对待每一份案件,不因案件的大小而倚轻倚重,不因当事人的亲疏而有所偏私。
行远自迩,笃行不怠。虽然前方的路还有许多挑战,但我相信积跬步以至千里,始终保持对法律的敬畏和对公平正义的执着,以细心、耐心、热心、诚心对待每一位当事人,以自己的一言一行,努力让人民群众在每一个司法案件中感受到公平正义。